友善列印
文學河畔

陪你讀的書-謝旺霖《走河》

2019/07/16
單元介紹

今天陪你讀的書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謝旺霖《走河》

 

來到西藏,很明確地知道,錯過就是錯過了。

 

特意在出發前讀謝旺霖的《轉山》與《走河》,一直想著謝旺霖在這十年裡是不是錯過了什麼?我想體力是一項重要的因素吧。上一次申請進西藏不成,到這次終於成行,我很明白體能遠不如前了。可能是夜間比白天氧氣更稀,夜夢頗多,夢見一些令自己難過的人,一些可怕的事。幸好醒來即忘。能夠忘記,是多麼好的事啊。

 

我想,我應該只能懷抱著無比的敬服,去讀謝旺霖的《走河》。我也只能沿著文字流域,慢慢想像,慢慢走。

沒有錯過的是這些,羅布林卡的綠樹與宮殿,千佛崖上的佛畫,色拉寺的馬頭明王與純潔的雲。也沒錯過,該買就買的小東西。

陳雪先談到《走河》是一本奇特、需要一看再看的書,與謝旺霖上一本電影畫面感強烈的《轉山》是截然不同的。《走河》的初衷是「詢問」,需要沉澱,就如同謝旺霖自己的生命,以肉身去扣問活著這件事情,謝旺霖以一種不獵奇、若即若離的視角,帶著小說家的光影,去直視那些生命中盤旋反覆的懷疑。

接著,謝旺霖談自己的作品《走河》,在書籍設計時,特別拉掉了書眉,讓編輯、讀者在閱讀時產生一種不知身在何處的感覺,而這也正是謝旺霖自己的寫照。謝旺霖說「在印度看到他們的生活,就像看到自己,印度就像是一種托寓」,他說自己用最笨的方式,用自己的身體去感覺,掏挖及撕裂自己,最後才能化成文字。2008年,謝旺霖出版《轉山:邊境流浪者》一書。為了忘卻失戀痛苦,他騎著單車,爬上滇藏高原。翻山越嶺的路上,生死交關的邊緣,令讀者久久難以忘懷的,不是那些字裡行間的驚心動魄,卻是一場場他跟天空、跟大地、跟自己的困惑、孤獨、逃避、怯懦間,展開的誠實對話。 即使常常想半路掉頭,但謝旺霖終究走完全程。不必勇敢、可以膽小、在遲疑中依舊向前,《轉山》溫暖浸潤了許多窒息與匱乏中的心靈。

 

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