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國際

氟氯碳化合物也是溫室氣體 拉馬納森獲唐獎永續發展獎

2018-06-18 發佈 董珍鑾 臺北
拉馬納森獲唐獎永續發展獎(照片取自唐獎官網)

拉馬納森獲唐獎永續發展獎(照片取自唐獎官網)

唐獎基金會公布第3屆永續發展獎得主,由詹姆士.漢森、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共同獲得。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是第一個提出氟氯碳化合物(CFC)屬於溫室氣體的學者,對倡議全球溫室氣體減量有卓越貢獻。
拉馬納森教授1944年出生於印度馬德拉斯(目前的清奈),1974年取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主修行星大氣。拉馬納森是宗座科學院理事會會員、現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擔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雲氣、化學與氣候中心主任,研究卓著曾經獲得美國國家科學與環境理事會終身成就獎等獎項肯定。

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兆漢指出唐獎頒予他永續發展獎,肯定他在空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對氣候系統的影響方面,有開創性的研究與貢獻,不但增進大眾對氣候變遷的基礎認知,並且促進相關政策的制定,以減緩全球暖化及空氣污染,在科學-政策連結上,具有深遠重大貢獻。

中央研究院院士劉紹臣表示,拉馬納森是第一個提出氟氯碳化合物(CFC)也屬於溫室氣體的學者,尤其用在冷凍及製造的氟氯碳化合物,具有溫室效應的特性,這是非常重要的發現,氟氯碳化合物(CFC)不僅會影響大氣臭氧層,同時也會像二氧化碳一樣,對氣候系統產生衝擊。1985年為保護臭氧層所召開的維也納會議,在決議中加入氟氯碳化合物(CFC)對氣候系統產生衝擊的敘述,拉馬納森教授所提出的科學證據,是重要的推力;1987年國際間所簽訂的蒙特婁公約,拉馬納森教授的研究成果,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拉馬納森教授在大氣褐色雲方面的研究,也是開創性的,研究證實大氣褐色雲是由源自於印度次大陸的空氣汚染物和雲結合所產生,而且能擴散到太平洋區域。另外,1980年代初期,拉馬納森教授是最早參與發展美國學界共同使用的氣候模式(Community Climate Model)的四位科學家之一。1985年,他和同仁用此模式來探討「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對全球暖化所產生的影響,「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主要包含了甲烷、一氧化二氮及對流層臭氧等。現在,「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之概念,已經廣被接受。包括孟加拉、加拿大、加納等國家和聯合國的環境規劃署發起「氣候和乾淨空氣聯盟」,目標是希望能減少短生命期的氣候汚染物,目前有33個國家加入聯盟。

他的另一項主要貢獻,是推動影響數百萬民眾健康的Surya計畫,主張家庭烹飪使用潔淨能源,取代煤炭類的使用,希望減少含黑炭的煙煤排放,同時降低對暖化的威脅。目前在南亞及非洲等國家執行中。拉馬納森教授為了公共利益,無私及慷慨的付出令人敬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