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環保署「微型塑膠」調查 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與貝類都蘊含

2018-09-26 發佈 孫唯容 臺北
扇貝中束狀塑膠纖維。

扇貝中束狀塑膠纖維。

環保署首度公布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與貝類中微型塑膠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樣品都檢出微型塑膠,調查範圍涵蓋全國89處自來水淨水場、7處養殖區及福隆、墾丁2處海水浴場。環保署呼籲,微型塑膠污染是近年來聯合國視為影響最深遠的環境議題,民眾應自主「源頭減塑」才是長久的解決之道。

 

調查結果可以看見,自來水中檢驗出的塑膠皆是纖維狀,數量範圍為0到6根/公升;海水微型塑膠數量範圍為每1,000公升有1,000到1萬8,500個,沙灘砂礫每公斤26至2,400個,養殖及野生貝類每公克0.2至5.2個,像是牡蠣、扇貝及蛤蠣都有微型塑膠,經檢測來源多是寶特瓶、塑膠袋、瓶蓋、吸管等物質的分解體。

 

環保署環檢所組長楊喜男說明,在自來水檢測中取出樣本清水100件、原水23件,調查顯示,清水平均值為0.75根/公斤,原水2.17根/公斤;環保署比對國際非營利組織的各國自來水檢測值為4.34根/公斤,我國仍低於國際檢測值。

 

另外,楊喜男組長也表示,聯合國有做一項調查,認為貝類的營養價值與吃到貝類中的微型塑膠危害相比,營養價值勝於危害,所以聯合國仍建議民眾食用貝類。

環保署呼籲,雖然牡蠣、貝類含有微型塑膠,但是在養殖漁業的貝類體內微塑膠含量普遍都較野生貝類含量較低,且我國的指數皆低於國際數值,最重要的是做好源頭減塑、做好回收,以免讓塑膠長久蘊含在食物鏈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