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更多

劉文珍百年風沙專題 獲2020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2020-10-13 發佈 張毓芹 臺北
教育廣播電臺共有三件作品入圍,其中,彰化分臺劉文珍(右三)的作品「百年風沙」獲得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廣播類首獎,中為總台長邱乾國。

教育廣播電臺共有三件作品入圍,其中,彰化分臺劉文珍(右三)的作品「百年風沙」獲得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廣播類首獎,中為總台長邱乾國。

第46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暨2020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今天頒獎,教育廣播電臺共有三件作品入圍,其中,彰化分臺劉文珍的作品「百年風沙」獲得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廣播類首獎。

 

每當東北季風吹起,濁水溪出海口附近的村落捲起滾滾風沙,彰化分臺記者劉文珍的作品百年風沙,報導這飛揚的風飛沙,如何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劉文珍說,風飛沙讓住在濁水溪口的居民眼睛都紅紅的稱「紅目猴」,當地人「呷飯攪沙」,整治河川的工程師稱自己蛤蜊,因為身上有洞的地方就會有沙,洗澡完隔天進辦公室眼睛還會吐沙。

 

造成揚塵的原因是自然現象,也是人為造成大自然的反撲,經過揚塵整治,如今風沙改善,過去風沙太大無法曬烏魚子,但當地人說今年有信心可以曬烏魚子,劉文珍表示,雖然風沙狀況有改善,但更多該思考的是,人類有沒有善用濁水溪這條台灣的母親河,是不是有過度使用、是否跟大自然和平相處,以免環境氣候的變遷影響人類生活。

 

第46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暨2020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共有329件作品參賽,37件作品入圍,台北總臺洪秋玉、林宜箴、李大華的「世紀瘟疫 台灣防疫模式關鍵紀錄」、花蓮分臺黃凱昕的「水泥窯燒垃圾 花蓮的危機或轉機」兩項作品也都獲得入圍肯定。

 

評審團召集人胡元輝表示,在疫情威脅下,新聞工作者依舊堅守岡位。今年參賽作品增加,涵蓋生態、環境、能源、突發事件、展現出新視角,對疫情也有多方面的報導,入圍作品皆精采專業,彰顯媒體公共服務的價值。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