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關注青少年憂鬱自殺問題 名人獻聲陪伴憂友突破黑暗困境

2021-10-20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憂鬱症防治協會邀請憂友寫下給自己的一封信,一同點亮微光

憂鬱症防治協會邀請憂友寫下給自己的一封信,一同點亮微光

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108年國人死因數據中,「自殺」是15到24歲青壯年族群死亡原因第2名,顯見青少年族群心理健康問題及自殺防治刻不容緩。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醫師表示,目前臺灣面臨少子化的問題,孩子越來越少但情緒問題卻是越來越多。這群稱為Z世代的孩子雖然受到家人的眾多關愛,但他們卻感到不快樂,國內調查發現,臺灣高中職學生每7人有1人、大學生每5人有1人有明顯憂鬱情緒;臺灣青少年族群自殺率和自殘率逐年提升,高中職生、大學生休學人數也有增加趨勢,失學、失業的「雙失青年」自殺與憂鬱的族群更令人擔心。

 

根據統計,21.1%的國中生以及18.7%的高中生曾經認真想過自殺,但是當被憂鬱情緒困擾時,只有1/10的學生會向輔導老師求助,更有高達3/4的學生不會將問題告訴家長。青少年階段常遇到的問題包括課業、感情、人際互動或是生涯探索等問題,張家銘理事長說,多半青少年遭遇到困境時較不會尋求大人的幫忙,因此家長或是師長可從孩子平日的言行表現來觀察他的情緒狀態。像是孩子在學校的學業成績大幅退步、上課開始睡覺或不專注;在家裡容易煩躁生氣、沒有耐性,或是不想上課等行為。此外,還有一群值得關注的孩子可能會有搥牆、拔頭髮或割碗等自我傷害的行為,更令人擔憂。

 

如何陪伴孩子度過情緒風暴呢? 傾聽、理解與陪伴是最佳方法,大人不要用命令式的方式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而是先讓孩子吐吐苦水,把心裡的話說出來,大人理解問題後再給予協助。張家銘理事長表示,大部分的自殺行為前都有徵兆可循,如果家長、老師和同儕能認識並讀懂求救訊號,適時轉介、陪伴尋求專業協助,將有極大機會挽救寶貴的年輕生命。此外憂鬱症並非絕症,若及時發現、積極治療,更可能有機會痊癒,恢復正常生活。

 

憂鬱症需要治療,也需要周遭人與親友的理解與支持。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於今年10月的心理健康月,特別邀請邀請7位藝人與名人—郭婞淳、阿滴、歐陽靖、譚艾珍、張庭瑚、蒼藍鴿、黃偉晉,以自身經驗分享給憂友一句話。憂鬱症防治協會也將舉辦「點亮微光」徵文比賽,邀請憂友們也能站出來分享,述說自己的治療與復原歷程,攜手以正面力量點亮微光、持續照亮黑暗的每一刻!相關活動資訊可上憂鬱症防治協會網站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