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臺東偏鄉課輔班學童自力造舟

2022-08-05 發佈 林睿鵬 臺東
臺東縣友善關懷協會帶領達魯瑪克及龍田課輔班的學生自力造舟,孩子運用紅繩、游泳圈、竹子等材料,發揮創意製舟。

臺東縣友善關懷協會帶領達魯瑪克及龍田課輔班的學生自力造舟,孩子運用紅繩、游泳圈、竹子等材料,發揮創意製舟。

為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臺東縣友善關懷協會透過探索教育、發展課程,帶領達魯瑪克及龍田課輔班的學生自力造舟,孩子運用紅繩、游泳圈等材料,發揮創意製舟,從中學習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並於日前迎接水上挑戰。

 

活動首先由教練指導團隊發展課程,包含考驗彼此默契的「跳繩」、「滾浮胎」訓練學童控制浮胎平衡感及方向感,也透過課程活動學習溝通及默契協調,完成任務即可獲得紅繩、游泳圈、竹子等材料,並開始製舟。

 

六年級學生林子允表示,大家一起討論舟的構造、綁繩結,划船時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划得快,不能單靠一己之力,從活動中了解團結的重要性。羅士傑則說,起初以為做不到,後來自己造的舟可以浮在水上,真的很開心。

 

「不要一直認為會翻船,沒有自信,其實你比自己想像還要厲害。」丘博元社工在活動中不時鼓勵孩子,他說,起初孩子對自己造的舟沒有自信,但在團隊努力下完成任務,看到孩子在過程中的收穫,令人感動。

 

丘博元社工表示,自力造舟活動除了提升孩子的正向思維、整合學習、環境教育等面向,也從中學習人際交流、彼此關懷扶持,並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事情,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協會總幹事黃建豪表示,愛因斯坦說道,「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活動過程讓學生以團隊方式挑戰造舟,從中建立自信、協助自我發展,並培養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及溝通的能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