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健康

偏頭痛提高憂鬱風險 精準醫療協助病患與偏頭痛說再見

2022-10-28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臺灣每10人當中就有1人受偏頭痛所苦,根據臺北榮總神經內科頭痛門診統計顯示,民眾因頭痛求診最常見的原因為「偏頭痛」占比高達6成以上,不少人因長期偏頭痛而感到憂鬱。臺灣頭痛學會表示,近年來偏頭痛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的年代,健保陸續開放許多新型藥物用於偏頭痛治療,提供患者更多元的武器來對抗偏頭痛。

 

臺灣頭痛學會陳韋達理事長表示,偏頭痛是一種反覆發生的頭痛,疼痛位置可能出現在中間、後腦等,而不斷變換位置更是常見。此外,偏頭痛不只是症狀,更是可能導致失能的重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列為10大健康疾病之一,且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偏頭痛為導致失能與殘疾的第2大原因,在 50 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更位居首位3,顯現出正視偏頭痛為當今重要課題。

 

陳韋達理事長表示,頻繁偏頭痛可能會導致較高的憂鬱症風險,其中慢性偏頭痛患者有較高機率會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根據《全球偏頭痛大調查》顯示,預防性治療失敗的患者每月有近10天受到偏頭痛影響,此頻率相當於患者於生產力最高的黃金歲月中,每年約被偏頭痛綁架一個季節,可見偏頭痛所造成的失能衝擊不容小覷,更顯示出正確治療的重要性。

 

臺灣頭痛學會王嚴鋒秘書長表示,醫生通常根據偏頭痛發作的頻率和嚴重程度,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假若一個月只發作2到3次,可吃普通的止痛藥,但如果發作頻率更為頻繁,就必須採取預防性治療,降低發作頻率。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治療偏頭痛從過去的口服藥物,到後來的肉毒桿菌,以及專為偏頭痛設計的CGRP單株抗體藥物。國內較常見的口服藥物,包含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與抗憂鬱劑等,而較常見的預防性注射針劑藥物則有肉毒桿菌素、CGRP單株抗體等,由於這兩類針劑藥物的半衰期較長,可每個月或每3個月施打一次,大幅降低患者用藥頻率,為不願意或無法天天吃藥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

 

王嚴鋒秘書長再次呼籲,偏頭痛不只是症狀,更是相當嚴重的失能疾病,透過臺灣頭痛學會所提倡的「123口訣」,包含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止痛藥每週吃超過「2」天恐讓頭痛惡化,預防偏頭痛要靠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這「3」招,便能及早防治偏頭痛,確實解決頭痛問題,擺脫頭痛之苦!

 

臺灣頭痛學會於今年更新治療準則並於學會網站發佈衛教手冊,幫助醫病共同對抗偏頭痛。其中衛教手冊選定 100 個偏頭痛門診常見的民眾提問與錯誤認知,以 Q&A 的方式簡潔整理,讓民眾對偏頭痛有正確的認知,並呼籲大眾不要輕忽偏頭痛所帶來的危害,才能告別偏頭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