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再造 看見地方的光:25個社區營造的實踐之路》新書發表會今天(9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舉行,透過專書實際案例的分享,讓大家看見並了解臺灣社區營造的行動實踐所帶來的新感官、新商模、新價值及新風土,以及社區營造為土地帶來的美好故事。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在臺灣社區營造邁入30年的此刻出版專書,希望將社造推動過程中多元面向的案例,以故事讓社會大眾更加理解何謂社造,更讓所有的團隊藉此互相學習、分享、觀摩,推動社造永續發展。
文化部指出,「風土再造 看見地方的光:25個社區營造的實踐之路」一書,匯聚全臺25個社區、數百位夥伴,對社區營造的行動藍圖與實踐經驗,以社區共同體意識為出發點,在文化、景觀、產業、教育、藝術、照顧及生態永續等各個面向,以專注強大的行動力與執行力,凝聚社區民眾向心力,號召民眾參與公共事務並為社區發聲;隨著時代更迭、科技演進,逐步開展社會創新能量,包括社會設計、公民科技和跨界協力等,各種創新模式也讓推動社區向上提升的動能與時俱進。
像是桃園「日日田職物所」把博物館、社區、廟宇與青年四方角色串起來,透過與居民共學共創的過程,保存、展演多元的地方特色。臺南市北區大港里受到登革熱疫情侵襲,激發社區居民產生危機意識,種植香草、生產製造香草產品來驅蚊,進而創立自有品牌,成為臺灣第一家由社區協會為股東的閉鎖性社企股份有限公司,創造出另類的地方創生。花蓮縣豐濱部落「高山森林基地」與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台北富邦銀行合作,建立東部唯一天然林的原生苗木復育苗圃,推出的部落旅遊,連帛琉大使都讚嘆「心靈療癒、觸動人心」,成功帶領部落走出地方,被世界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