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健康

城市綠地就是我的運動場 間歇式健走有助強化體能

2023-02-20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呼籲各年齡層都要減少久坐,走出戶外運動身體

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呼籲各年齡層都要減少久坐,走出戶外運動身體

身體活動不足是人類健康殺手,COVID-19疫情期間不少人居家防疫,運動量因而減少,後續造成健康的危害。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表示,久坐不動將可能導致健康問題,尤其年長者連續長時間坐著的時間愈長,不僅會肌力衰退、衰弱,慢性病狀況更嚴重,也會增加跌倒的風險,呼籲各年齡層都要減少久坐,走出戶外運動身體,有益健康。

 

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周真貞醫師表示,過去曾針對社區內435位獨居長者進行衰弱評估中,有衰弱傾向112人(26%),在過去的1年內曾跌倒2次以上有17人(4%)。所有年齡,都應該避免連續長時間坐著,連續長時間坐著陸續會出現健康問題,連續坐著的時間愈長,一段時間下來不僅長者肌力衰退、衰弱,慢性病狀況更嚴重,也會增加跌倒的風險。

 

為鼓勵民眾運用社區綠地健走,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特別邀請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黃薰隆理事長,與大家分享並示範「健走」及「間歇式健走」方式,不僅預防及調節慢性疾病,也可以增進幸福感。黃薰隆理事長表示,大型的複合式公園有筆直與蜿蜒的步道,對平衡及身體控制很有幫助,如有階梯或緩坡還可以訓練腿部肌力,建議可以每天走不一樣的路徑,維持身體的新鮮感,這樣的刺激對訓練幫助很大。若是社區小型公園雖然變化不多,卻很容易認識固定運動的好厝邊,反而比較能夠養成運動習慣;對長輩來說,離家近又不會很累的運動地點,還可以跟鄰居打招呼有社交圈,是延緩老化最好的方式。

 

黃薰隆理事長表示,民眾如果想要強化體能,可以採行間歇性健走,間歇式訓練的概念就是一個運動動作,以一段快的接著一段慢的交替執行,兩者交替可以讓肌力、心肺、平衡感等在短時間內不斷的重組、適應,達到強化的作用,每一段要走多久或是多快,依照每個人的體能而有所不同。

 

黃薰隆理事長說明,間歇性健走一開始可以快走1分鐘,再以平時步行的速度慢走1分鐘;適應後快走2分鐘再慢走2分或者是以快走3分再慢走2分,每次健走時間約20到40分鐘。而民眾在健走時要把身體挺直,像是有一條繩子把脊椎往上拉高的感覺,可改善姿勢不良訓練核心肌群的肌耐力,幫助身體穩定。健走時雙手擺動,手肘成90度,前後自然擺動,增加上半身肌群的活動,藉由擺動的速度來帶動腳步的頻率,走得更快更輕鬆。腳步輕快,以腳跟先著地的方式往前。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身體活動不僅有助於身心健康,預防及調節慢性疾病,也可以增進幸福感,對於成人身體活動建議量最少為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高齡者強度可稍微降低,但還要有平衡、肌力與身體功能訓練,1週至少3次,以防止跌倒。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表示,都會型社區人口密集空間有限,建議民眾可走出家門或辦公室,利用社區鄰近的綠地資源空間健走,運動加上視覺上舒壓,享受都會生態健康生活。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