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客語詩寄思念 卑南國中張攸旋獲後生文學獎肯定

2023-03-02 發佈 林睿鵬 臺東
卑南國中九年級學生張攸旋,將對已逝父親的思念以客家語書寫成詩,參加2022後生文學獎獲得佳作。(翻攝自卑南國中臉書)

卑南國中九年級學生張攸旋,將對已逝父親的思念以客家語書寫成詩,參加2022後生文學獎獲得佳作。(翻攝自卑南國中臉書)

臺東縣卑南國中九年級學生張攸旋,10歲時跟著母親從廣東梅縣移居臺灣,自小在全客語環境中成長的她,來到臺東後除了努力適應新環境,也持續學習客語,國中開始嘗試客家語創作,將對已逝父親的思念書寫成詩,參加2022後生文學獎獲得佳作,也是年紀最小的獲獎者之一。

 

「在𠊎腦屎肚有一个細罐仔/從阿爸過身後/就毋試打開吔……」張攸旋的客語詩作品〈毋曾打開个細罐仔〉,將對父親的思念化作彩色光線,橙色是不捨的疼惜,紅色是溫柔的父愛,藍色是離別的感傷,就在一次不小心掀開蓋子,隨著文字,光線一條條從罐中走出:「𠊎分毋清係目汁先來還係記憶先來」。

 

幼時父親離世,張攸旋對父親的記憶零星卻深刻,被母親處罰後為她拭淚的溫柔大手,也會在過年放鞭炮時為她摀住耳朵,「其實這首詩是我跟爸爸相處過的所有回憶,我把它串聯起來,全部放進詩裡。」談起父親,張攸旋的嘴角掛起溫暖微笑。

 

廣東梅縣是客家人重要聚落之一,也是張攸旋的故鄉,從小無論在家或在學校都講客語,小學三年級跟著母親移居臺灣,落腳族群多元的臺東,不僅要重新適應環境、從頭學注音,也在學校的本土語課持續精進客語,學習不同腔調,不斷努力,國小時就通過客語能力初級認證,也是當年外籍人士榜首。

 

在老師推薦下,張攸旋參加客語薪傳師彭歲玲的寫作營,國中開始嘗試文學創作,寫散文,也寫新詩,她說,散文較多以華語創作,可以用較現代的詞語精確表達,而新詩則嘗試客語書寫,用簡單的詞語傳達意境,〈毋曾打開个細罐仔〉是她的第2首客語詩,寄託對父親的思念,獲得第8屆後生文學獎肯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