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健康

世界青光眼週 呼籲民眾穩定保護視力健康

2023-03-14 發佈 石耀宇 臺北
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任級主治醫師暨韻珊眼科教育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劉瑞玲醫師、病友黃先生以及王小姐共同呼籲重視青光眼衛教議題 (主辦單位提供)

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任級主治醫師暨韻珊眼科教育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劉瑞玲醫師、病友黃先生以及王小姐共同呼籲重視青光眼衛教議題 (主辦單位提供)

為了響應「世界青光眼週」,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舉辦「失明危機不容青視 持續治療視界光明」2023世界青光眼週衛教記者會,與大眾溝通現今青光眼的多元治療選擇,同時鼓勵患者多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並且定期回診追蹤,才能遠離失明危機。

 

世界青光眼學會訂定每年3月第二週為「世界青光眼週」,青光眼已是國人排名第二的失明原因,且患者人數逐年上升,臺北榮總眼科部主任級主治醫師暨韻珊眼科教育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劉瑞玲指出,傳統認為青光眼是中老年人的疾病,但近年罹患原發開放性青光眼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其中不乏在青壯年就嚴重到需要手術治療的病人,這些年輕病人通常是高度近視者或者是血壓很低、手腳冰冷也沒有規律做有氧運動的人。而高度近視人口增加,很可能和智慧手機普及且越多自幼童期就開始使用的趨勢有關;由於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不易察覺,輕忽及早控制,更以為失明距離自己很遙遠,但青光眼的可怕之處在於對視神經的傷害是不可逆的,等到開車某個角度視野看不到、下樓梯容易踩空、看書不能連貫等,已是晚期或末期病人,視野嚴重缺損。

 

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更點出,門診中三到四成患者覺得不對勁時就醫,視野已嚴重受損,很可能三到五年就面臨失明危機,一定要有積極治療的正確認知。初期的青光眼治療建議使用眼藥水,但高達四分之三患者會自行停藥,順從性不佳,目前除了眼藥水、青光眼有雷射、手術等多元治療方式,鼓勵患者可多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劉瑞玲醫師表示,罹患青光眼有許多風險因子,其中能控制的就是避免中高度近視,同時預防近視必須從嬰幼兒時期開始,會建議幼童三歲之前不要接觸手機、平板等產品,也不要把這類產品當作保母,事實上幼兒學習其實有很多其他方法,可以運用其他方法提供優質教育,而不是藉由手機或平板;另外每日需有至少2小時的戶外活動,並且養成假日戶外活動習慣,對於近視的防治非常重要。

 

劉瑞玲醫師提醒,由於青光眼漸進式的視野缺損容易讓人「無感」,呼籲有家族病史、近視超過600度、40歲以上的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受檢查;同時患者可多與醫師討論,採取適合的治療方式,並建立正確的治療觀念,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光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