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藝文

來北市立文獻館看「換衫」 一覽臺灣百年服飾風格演進

2023-08-15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臺北市立文獻館「換衫Uānn Sann」特展,帶領觀眾一覽臺灣百年穿著造型演進史

臺北市立文獻館「換衫Uānn Sann」特展,帶領觀眾一覽臺灣百年穿著造型演進史

一套衣服展現了當代的美學片段,也濃縮了當時的階級身分與意識形態。臺北市立文獻館「換衫Uānn Sann」特展,展出包括清代官袍、新娘祥雲繡服、日治時期的高中制服到國民服、燈籠褲等,帶領觀眾一覽日治時期到1960年代社會轉型之際,臺灣在地穿著造型的演進史。

 

臺北市文化局局長蔡詩萍表示,服裝既是展現權力的某種典範,也展現了民間的某種反抗,民間以流行、顛覆的方式去竄改權力所想要達到的目的,而主流力量也希望透過服裝的改造及轉換,達到某個政權希望傳遞的訊息,希望大家從展覽看到民間如何在權力無法達到的範圍內,透過修改服飾來表現,而政府也想辦法在某些型態上傳遞權力的象徵。此外,在現今自由開放的21世紀,政府官員穿的衣服可以非常簡便,民間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決定日常生活的美感,這是「換衫Uānn Sann」特展最有意思的地方。

 

臺北市立文獻館詹素貞館長表示,服飾除了是治理上的手段、民間想要呈現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之外,很重要的是在觀念上的不同變化,像是臺灣在日治時期兒玉源太郎提出斷髮與放足政策希望臺灣人不要再被辮子、纏足所拘束,並寫下「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象徵著現代化觀念的開始。到了1930年代蔣渭水先生逝世時,將近千人參與葬禮,當時留下來的寫真中,多數男士都是白衣、白褲、白帽、白西裝,表現出當時的風格,也呈現在本次展場中;到了1940年代,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臺灣的服飾也有很大改變,如國民服、燈籠褲等;1960年代是臺灣經濟復甦的開始,文獻館同仁爬梳報紙副刊,集結服飾相關資料,用說故事的方式,將日治時期至60年代、橫跨將近百年的服飾變化一一呈現。

 

文獻館表示,服飾作為時代美學與文化最明顯的外在表徵,本次特展即是帶領觀眾走一遭從傳統保守到摩登自我的時空之旅。由「解放前奏曲」、「東風西風混搭風」、「你的身體不是你的身體」、「裁剪青春夢」、「旗袍麵粉袋訂製服」、「短裙嬉皮大風吹」及「潮流限時批」7大展區,創意呈現阿祖、阿嬤青春時期的拉風穿搭,從襯衫吊帶褲、腳踩木屐的正港文青旗袍,到高校生「蔽衣破帽」才算夠獨立,引領各世代的風格服飾,顛覆大眾對古早服儀的刻板印象。還有戰後物資缺乏,美援麵粉袋變身內衣褲,是上一輩的共同記憶;50年代後期紡織工業帶動經濟,美式風格征服新世代、委託行裡展現著歐美日的流行通訊,報刊電視傳播著嶄新的審美觀,展場最後的「潮流限時批」,便透過昔日報上的時裝與新聞報導,重現老派流行,有優雅有張狂,思想保守的年代,穿著就是自我主張的宣誓。

 

文獻館表示,本次特展展場也規劃多項互動體驗,「換衣魔鏡」魔幻展現不同時期的婚服搭配;或是進入「煥杉寫真館」換裝留影,跟著臺語口白的指示拍一張「勿忘影中人」留念;還是踩踏縫紉機,將舊衣改成小新衣,體驗刻苦年代手作風,還可以透過穿衣鏡換衫,挑戰各種復古style。邀請大小朋友即日起到10月15日到西本願寺廣場樹心會館觀展,體驗從傳統保守到摩登自我的時空旅程。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