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藝文

大稻埕百年軒社、鼓亭樂史編撰成書 北市文化局11月出版

2023-10-30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金來鼓亭和共樂軒兩大團親自為新書發表進行遶境活動,增添喜氣

金來鼓亭和共樂軒兩大團親自為新書發表進行遶境活動,增添喜氣

臺北市文化局歷經3年詳實的文史調查研究,發表「傳統藝術系列」叢書2本新書,分別為《民樂街上老軒社:共樂軒歷史記憶》及《大稻埕鼓亭吹:陳金來家族的音樂事業》。文化局表示,這2本著作預計11月正式出版,並同步出版北管音樂與鼓亭吹陣音樂等2張專輯,透過文史調查及悠揚樂聲,帶領讀者走入大稻埕百年的傳統藝術歷史長河。

 

北市文化局副局長陳譽馨表示,新發表的2本著作以臺北市登錄無形文化資產的「北管音樂」保存者臺北共樂軒民藝文化協會,以及「鼓亭」保存者陳金來藝師為對象撰述而成的套書。《民樂街上老軒社:共樂軒歷史記憶》是臺北市「傳統藝術系列」叢書首度推出臺北北管軒社曲館史,《大稻埕鼓亭吹:陳金來家族的音樂事業》更是國內首見「鼓亭」樂人百年家族音樂史,都傳承著大稻埕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從中看到百年來大稻埕的音樂史的演變和流傳。雖然共樂軒因歷經人事和場域變遷,部分文物流失,但在研究團隊訪談在地耆老和相關人士,補足共樂軒的發展脈絡,感謝共樂軒和陳金來老師家族的協助,以及研究團隊共同完成本書,希望兩本書的出版能讓更多人了解共樂軒和陳金來老師家族在音樂發展歷史的貢獻。

 

文化局說明,在迎神賽會的場合中,常見由民間自發性組成迎請神明出巡的組織團體,這些團體命名模式類似,因而通稱為「軒社」,而出入「軒社」學習北管音樂表演技藝的人則常自稱為「學曲館」的「子弟」或「子弟班」,子弟的意思即是業餘的演員,強調「軒社」對外表演以非屬職業性質,以志願參與活動為自豪。與民國同歲的共樂軒,是臺北大稻埕頂富盛名的北管八大軒社之一,歷來的支持者及參與演出成員多為大稻埕在地居民,其中來自當地章厝的陳金來家族,自父輩陳財一代即已開始參與共樂軒,至今四代連續不輟。除為共樂軒子弟,陳金來和陳財父子同時也是涉獵樂種廣泛的傑出樂人,能演各種臺灣音樂,包括布袋戲後場、祀神與葬祭科儀後場,以及南北管等各種民俗活動音樂。

 

陳財於戰後將簡單的3人「鼓吹」團,模仿廟宇的鐘鼓樓打造為陣容龐大、活動式的10人「鼓亭」陣,此後各藝陣相繼模仿。「鼓亭」陣中最搶眼莫過於前頭一座很像八角造型的涼亭,會把大鼓放在裡面敲擊,所以稱為「鼓亭」、「八角鼓亭」。由「鼓亭」音樂以及各種相關衍生陣頭音樂表演形式,在「鼓亭」行業最興盛的20世紀晚葉時期,逐漸成為臺灣各地廟會慶典或婚喪喜慶所舉行各種遶境遊行演出間,最沈穩而宏亮的音樂景觀。

 

臺北市文化局委由臺南藝術大學范揚坤、高嘉穗、陳美蓁等學者共同組成研究團隊,歷時近三年完成研究與出版。《民樂街上老軒社:共樂軒歷史記憶》及《大稻埕鼓亭吹:陳金來家族的音樂事業》兩書雖分別述說臺北共樂軒與陳金來家族歷史故事,但一為北管百年老軒社,一為鼓亭百年家業,二者之間實際上是密不可分,歷史發展也時有勾連,從日治綿延至今,擴及百年間曾叱吒大稻埕老街的眾多樂種、曲館、樂類、樂人、家族等,將共樂軒與陳金來家族歷史編撰成書,巧妙融織一段百年臺北大稻埕常民音樂史的景觀縱深,具體而微展現出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所乘載的豐沛動能。

 

文化局表示,本次傳統音樂專書除了採全彩印刷外,更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細細鋪敘共樂軒與陳金來以大稻埕為場景所開展的壯闊歷史,加上多幅精心蒐集與拍攝的圖像豐富視覺感。套書更特別提供共樂軒子弟及陳金來家族為本書錄製保存《共樂軒的北管樂》、《大頭金來的鼓亭樂》兩種有聲專輯,讓讀者透過精煉文字,細細爬梳大稻埕傳統藝術歷史,也能耳聞臺北人記憶中那熟悉的大稻埕北管與鼓亭吹的動人聲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