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藝文

以文化滋養臺北 第27屆臺北文化獎表彰4位獲獎者

2023-11-21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第27屆臺北文化獎頒獎典禮,表彰瘂弦、米復國、姚立群以及張乾琦先生等4人對文化的貢獻

第27屆臺北文化獎頒獎典禮,表彰瘂弦、米復國、姚立群以及張乾琦先生等4人對文化的貢獻

臺北市文化局舉辦第27屆臺北文化獎頒獎典禮,由蔣萬安市長親自頒發獎座,向瘂弦(本名王慶麟)、米復國、姚立群以及張乾琦先生等4位得主致敬。今年4位文化獎得主分別在文學、文化資產、表演藝術及攝影紀實領域扮演重要角色,且提攜鼓勵文化領域諸多後輩,對臺北城市文化發展及國際能見度影響至深。

 

獲本屆臺北文化獎的瘂弦,以《瘂弦詩集》享譽文壇,對臺灣現代詩發展有關鍵性的啟發,在《創世紀》、《聯合副刊》、《幼獅文藝》幾十年的編輯生涯,展現精緻不凡的品味、細膩的思維,不吝鼓勵提攜後輩如三毛、林懷民、席慕蓉、蔣勳等,是許多人的「文壇伯樂」又謙虛不居功。瘂弦勉勵全球華人投稿、主編多部重要選集,大大促成臺北成為華文文壇的重鎮。在頒獎典禮擔任引言人的陳義芝,自瘂弦之後接手聯合副刊主編,他回憶超過五十年來與瘂弦相識相知的過程,也提到瘂弦最大的貢獻是在文學創作領域上,融合中國傳統詩學與西方現代主義技法,成功轉化出飽含戲劇性與民謠精神的獨特詩風,非常了不起。高齡91歲的瘂弦長期定居加拿大,女兒表示,父親得知獲得臺北文化獎,像剛出道的文藝青年一樣開心,他始終自覺自己是位詩人,也相信獲得臺北文化獎的肯定是來自於詩人的身分,希望臺北文化獎能持續辦下去。

 

長期投入文化資產保存的米復國教授,任教於淡江大學建築系,早期帶領著研究團隊,進行各種田野調查與史料研究,在大臺北地區甚至遠赴外島擔任文資審查委員,默默為文化資產保存奉獻心力,特別是在剝皮寮、松山菸廠、大稻埕、三峽老街等重要文化場域的保存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長期為保存文化資產努力的米復國,至今仍擔任臺北市政府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為各種文資保存工作持續努力耕耘。米復國教授表示,臺北市這幾年靠著文化資產委員們的努力,保存超過500棟的歷史建築,但對照目前有300萬棟以上的新建築,仍是不成比例,因此文化資產的保存是跟歷史在賽跑,仍要持續努力。

 

投入表演藝術界多年的姚立群,有著豐沛又前衛的藝術能量,多年來持續策劃以身心障礙者表演為主軸的「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促成許多臺灣藝術家與國際交流的契機。姚立群老師期望實現共融理念,打開劇場大門,讓身心障礙者和銀髮族能走進劇場,進行創作和發表。姚立群老師自2008年接管「牯嶺街小劇場」後,透過策展與多元跨界實驗,在大劇場林立的世代,將牯嶺街小劇場打造為具國際指標的表演實驗基地,成為臺北表演藝術界獨特的一抹風景。

 

有「帶著相機的詩人」之名的張乾琦,早期以拍攝龍發堂精神病患為主角的《鍊》於北美館展出,喚起臺灣社會對於精神病患的關注,爾後《鍊》代表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於國內外大放異彩。他的紀實創作多以社會邊緣議題、弱勢族群為拍攝對象,包含北韓《脫北者》、跨國買賣婚姻的《囍》、紐約非法中國移工《唐人街》,並且長期融入被拍攝者環境,透過細膩觀察蹲點紀實,作品不僅屢獲國際獎項,讓臺灣視角廣受國際肯定,更毫無畏懼地,多次深入烏克蘭拍攝、發表第一手紀實影像。

 

臺北市市長蔣萬安在頒獎典禮致詞時首先感謝本屆遴選委員的付出,並選出四位在文化界舉足輕重、表現傑出的得主。北市府今年有別以往,加強推廣「臺北文化獎」形象與定位,期盼大眾明白臺北文化獎代表臺北以臺灣首都高度,對藝文領域長期耕耘的文化工作者們所致上的最高敬意。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