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辦的「112年後山文學獎」,今年學生組投件踴躍,展現年輕世代的才華與潛力,目前就讀國立臺東女中的蕭宥,繼去年獲國中組新詩首獎後,今年再以全客語書寫與祖母的情感回憶,獲高中組新詩第二名佳績,她說,「用客語書寫除了代表自己的身分,也用文字保存下語言的美。」
「阿婆以前會扛一整袋洛神花回家,挑籽後曬乾,做成茶或蜜餞。」柔韌直挺的莖,是阿婆的脖頸,寬廣守分的葉,是阿婆的手掌,蕭宥新詩作品「洛神花个憶」,以洛神的外觀特徵,象徵祖母的特質,也是記憶的符號,帶領讀者進入她內心世界,感受深刻的情感與回憶,以及早期女性的人生經驗。
以全客語書寫詩作,捕捉生活中微妙的情感與瞬間,蕭宥說,從到小到大學習客語,慢慢喜歡上自己的文化、語言,開始嘗試以母語闡述對於臺東這片土地的印象與情感,母語是她表達得最自在、流暢的語言,「代表著自己客家人的身分,也是保存語言的美最好的方法。」
繼去年獲後山文學獎國中組新詩首獎後,今年再度以客語詩獲得肯定,蕭宥說,感謝後山文學獎讓她站上文學舞臺,表現具本土特性的聲音與風格,「得獎是一個里程碑,在母語書寫的路上又邁進一步,鼓勵我創作更多母語文學作品,也讓更多人看到母語的美、與鄉土連結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