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今天(1日)舉行「綠色環境給付政策績效發布」記者會,說明政策推動的相關成果,包括平衡稻米供需、提升國產雜糧自給、維護生產與生態環境,以及促進農業永續發展等多元效益,期望能在臺灣的農業發展上,兼顧生態保育與農產安全。
農業部從107年起推動「綠色環境給付政策」,提供「農業環境基本給付」鼓勵優良農地種植農糧作物;獎勵稻田轉作具進口替代、外銷潛力或地方特色等作物,擴大國產雜糧生產;推動「有機及友善環境補貼」推廣有機農業及友善環境耕作;提供「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保護瀕危物種族群及重要棲地。今年兩個期作參與綠色環境給付各項措施面積已超過43.7萬公頃,受益農民逾28.5萬人。
農業部陳駿季代理部長表示,臺灣農業能持續發展的關鍵就是農地品質的維護,因此農業部積極推動有機與友善農業發展,當農地品質要恢復的時候,更期待是希望過去臺灣的生態也能隨之恢復;除了都市忙碌的生活之外,也希望能保護鄉下既有的生態環境,這也是近幾年逐漸被社會重視的概念,「綠色環境給付」就是支持友善農業的相關發展。
陳部長強調,農業部投注在農民端的經費,共同守護農地與生態,受益的也將會是全國社會大眾,希望未來能擴大進行生態環境與服務價值呈現的機制,下一期農業創新方案也將更著重在生態給付項目,期望能持續守護臺灣農地,邁向永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