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當我們同宅一起」特展 呈現百年公宅建築變化

2023-12-04 發佈 曾鈺羢 臺北
「當我們同宅一起」特展(文化部提供)

「當我們同宅一起」特展(文化部提供)

公共住宅過去被視為是貧民窟,但是,現在卻擺脫老舊、破敗的形像,國立台灣博物館特別舉辦公宅設計特展,展出全球40處的公共住宅設計案例,呈現公共住宅與社會價值觀的演變,展覽自即日起到明年(113年)11月10日在臺博館鐵道部園區展出,歡迎參觀。

 

由國立臺灣博物館及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特展,以19世紀以來的公共住宅發展為主軸,呈現各國發展多元公宅設計的努力,並對照臺灣從日治時期、戰後到美援等不同階段的嘗試,從公宅起源、建築功能與設計演變、經濟學等面向切入,帶動大眾對未來公宅或居住生活的想像。

 

出席特展開幕的文化部次長王時思表示,此時舉辦這項特展有其特殊意義,除了呈現公宅在歷史上對共同生活,對國家希望照顧需要住宅者的政策外,也呈現住宅的許多變化。

 

而文化與建築息息相關,今年文化部與內政部開展十年十億元的計畫,透過藝術銀行協助妝點公宅,讓公共住宅除了展現功能性的需求外,也體現生活的想像;未來文化部期待有一個以建築為中心的博物館,能持續與國際連結,並在文化上,有更多建築的議題與想望。

 

本次展出40處的公共住宅設計案例,包含歐洲最早期的代表案例,1858-1883的「百年前工業合作社的模擬家庭實驗:法國吉斯之家」,白手起家的鑄造業大亨葛丁為他的工廠員工建立了一個合作社社區,將員工共同勞動的成果,以「同等的價值」投入改善員工的生活條件,成為公共住宅制度的啟發。

 

1919-1922「天空中的街道:荷蘭賈斯圖凡艾芬住宅群」,結合都市「高層塔樓」與花園城市「聯排房屋」這兩種傳統社會住宅的模式,影響了荷蘭現代建築的發展。1960-1970「用模組房間堆砌城市住宅集合體:加拿大人居67」利用預鑄、模組化設計與施工降低成本,並將郊區住宅有花園的生活型態融入都市生活,對國際住宅規劃有重要影響。臺灣案例包含1935年「南方風土住宅:臺灣臺南東門町市營住宅」、1955年「中美合作自助建屋:臺灣碼頭、礦工、鹽工工人住宅」、1961年「臺灣版住宅博覽會:臺灣臺北市敦化南路示範國民住宅」等,是臺灣早期公共住宅發展的重要例證,特展透過各國及臺灣歷史上約40處的公共住宅設計案例,回顧百年來對於「宜居」的公共住宅設計和社會價值觀演變。

 

文化部近年持續深化臺灣建築文化研究及典藏工作,本次特展屬建築文化中心籌備期間推出的第一檔展覽,同時也是文化部「淨零排放示範展覽計畫」示範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