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COP28首度決議減少甲烷排放 研究學者期望扭轉暖化曲線

2023-12-15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拉馬納森博士38年前探討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對暖化所產生的影響

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拉馬納森博士38年前探討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對暖化所產生的影響

因無法取得共識而延長一天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閉幕,近200個與會國共同達成從化石燃料轉型決議,在2030年前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量增為目前3倍,而在2030年以前減少甲烷排放最終協議條文更呼應了2018年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Veerabhadran Ramanathan)38年前的呼籲。COP28主席賈比爾提到這是峰會史上首度提到甲烷與減量,也是首次最終協定納入關於化石燃料的文字。

 

2018年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Veerabhadran Ramanathan)是研究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先驅,早在1985年即和同仁探討「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對全球暖化所產生的影響,包含了甲烷、一氧化二氮及對流層臭氧等。他推動了第一次「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對氣候系統衝擊的評估會議,主要參與機構包括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會議總結指出「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對全球暖化的效應和二氧化碳是同等重要。

 

拉馬納森博士關於大氣中甲烷的研究,對了解「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影響地球氣候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證據,也因為他的研究,包括了孟加拉、加拿大、加納、墨西哥、瑞典及美國等國家和聯合國的環境規劃署發起了「氣候和乾淨空氣聯盟」,目標希望減少短生命期的氣候汚染物,目前共有33個國家加入此聯盟。近期,他也進一步闡述減少甲烷、HFC(氫氟碳化物) 等短期氣候污染物以使變暖曲線向下彎曲,是建立氣候韌性的三大支柱之一,應在未來25年內轉型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以及透過碳捕捉來快速、永續地扭轉暖化曲線。

 

此外,發展基因編輯平臺CRISPR的2016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也是2020諾貝爾獎得主的珍妮佛•道納(Jennifer A. Doudna)也在今年媒體受訪中振奮地提到,CRISPR可以幫助人類應對氣候變遷,目前已有一些支持和改善動物健康及其對氣候影響的研究計劃正在進行,包括研究CRISPR能否精確改變乳牛胃中的微生物組,進而減少牛隻們排放強大溫室氣體甲烷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