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疫後大專生憂鬱傾向提升9% 未來規劃位居壓力首位

2023-12-18 發佈 王芓諭 臺北
疫後大專生憂鬱傾向提升9% 未來規劃位居壓力首位

疫後大專生憂鬱傾向提升9% 未來規劃位居壓力首位

後疫情時代人們逐漸回歸社群生活,大專校院學生也從線上課程重返線下互動的校園中,其壓力現況為何值得進一步探究,因此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在今年11月針對臺灣大專生進行「學生壓力調查計畫」,發現比較疫情前後大學生的狀況,大學生的憂鬱傾向提升了9%,其中「未來規劃壓力」更是生活壓力之首。

 

本次調查計畫廣納了全國1,706名大專院校學生樣本,結果發現25.5%的大學生有憂鬱傾向,大學三、四年級學生為壓力總分最高的前二名,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表示,壓力來源的前三名分別是時間管理、課業壓力以及未來職涯發展。在時間管理方面,大專生覺得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時間上面似乎不夠用,其次為學習壓力,因這一批大學生經過幾年的線上學習,換到實體學習的型態轉變與學習深度等較不適應,最後就是大三、大四的學生普遍都會有未來職涯發展出入的問題。

 

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科長王芃宣表示,衛福部已於今年8月推出「15-30歲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截至11月底,已服務超過1萬4千人、共3萬4千多人次使用,其中3成評估為高風險,轉介醫療院所治療,這也顯示年輕族群有相當大量的諮商需求。理事胡延薇也回應若將18至24歲多數大學生的經費,挪作擴充大專校院輔導中心人力所用,更能給予實務現場真正的助益。

 

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陳柏霖表示,在資訊爆炸的現代,對於未來規劃的迷茫與不確定性、課業的壓力、在有限的時間卻要處理大量的訊息與事務,現今大學生所承受的壓力也與過去相差甚遠。因此,若能有專業的諮商輔導人員能及時從旁協助,完整配套的法令政策作為堅實後盾,更能好好照顧青年學子的心理健康。至於民眾除了找心理師諮商,各縣市也都有一些心理健康促進平臺,提供一些簡短課程,協助民眾自我了解、自我檢測是否有憂鬱傾向。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