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空品污染物濃度降臭氧濃度升高 環境部加強管制VOC

2023-12-26 發佈 曾鈺羢 臺北
環境部監資司謝炳輝司長說明各項污染物年平均值變化情形。(環境部提供)

環境部監資司謝炳輝司長說明各項污染物年平均值變化情形。(環境部提供)

環境部今天(26)公布112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今年空氣品質不良天數比率下降,細懸浮微粒(PM2.5)平均濃度8年來也降低,但是比起去年,PM2.5及臭氧濃度卻是上升,環境部表示,跟風速低、降雨少,讓細懸浮微粒不易擴散有關。 

 

環境部公布監測近8年的空氣品質,整體而言,各污染物濃度都呈現下降趨勢,空氣品質不良(AQI>100)天數比率由15.09%下降到6.35%,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濃度從105年的20微克/立方公尺,降到今年12月的13.8微克/立方公尺,整體改善幅度達3成以上。

 

雖然8年來整體污染物呈現下降趨勢,但是112年PM2.5和臭氧的年平均濃度都比去年上升1.4微克/立方公尺和1.8ppb,紅害站日數下降,主因是環境風速低、雨水少的情況下,細懸浮微粒不容易擴散,造成局部污染物累積,而當東風吹起,加上高溫和穩定的氣象條件,臭氧前驅物質在臺灣西半部累積,透過光學反應促進臭氧生成。

 

環境部監測資訊司司長謝炳輝表示,不只是氣候條件,境外臭氧的影響,也是濃度高的原因。

 

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張順欽表示,臭氧紅色警示的日數雖然增加,但濃度則有下降,由於臭氧不是直接從污染源排放,是由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等污染源二次生成而來的物質,未來環境部將會加強管制臭氧的前驅物,如揮發性塗料、車輛排放的VOC等。

 

張順欽司長也說,環境部這幾年推動多項改善空污政策,已有初步成果,113年到116年將執行第二期空氣污染防制方案,強化空污防制作為,達到全國臭氧8小時紅色警示站日數比108年減少80%,及中南部區域PM2.5達到15微克/立方公尺的目標。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