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藝文

「客庄記憶」新書發表會 共同打造臺灣客家主體性

2024-05-12 發佈 廖南瑛 臺北
榮獲「我們記得: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首獎的彭雅倫(左)與設計師趙尉翔(右)

榮獲「我們記得: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首獎的彭雅倫(左)與設計師趙尉翔(右)

客委會主辦的「我們記得: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活動,共收到了87件優秀投稿作品,最終評選出了1件百萬首獎作品以及5件優選作品。為了更深入地探討這些獲獎作品背後的精神與價值,今天(12)在國立臺博物館南門園區小白宮舉辦新書發表會與得獎者專題沙龍講座,以多元的意義與設計力量為主題,鼓勵公眾進行對話與反思。

 

客家委員會從去年底到今年二月舉辦 「我們記得: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 ,以「記憶」為訴求,藉由乙未保臺戰爭、太平洋戰爭、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及八二三炮戰等五大歷史事件為題,結合公共空間設計的競賽。

 

客委會副主委周江杰表示,過去客語被視為「方言」,許多客家人不敢講、甚至不承認自己是客家人,直到《客家基本法》、《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開始通過、推動後,客語成為國家語言其中一項,許多場合已經可以聽到客家話,或是大方承認自己是客家人、說母語。而這次透過在地記憶形式的徵件活動,希望重新找回大家的客庄在地記憶,這些內容都在自己身上、流在血液裡,共同打造地方的主體系,讓臺灣客家的主體系被建立起來。

 

首獎得獎者彭雅倫與設計師趙尉翔的創作模型,利用竹東林業的巨大原木為概念發想,低調訴說曾被噤聲的白色恐怖過往,彭雅倫表示,本身是竹東人,從小都會聽長輩說二二八、白色恐怖的事,再加上竹東在地團體─竹東閒人協助前期田調。面對這個傷痛的過去,作品除了希望召喚大家的記憶以外,也可以吸引大家來到這個場所一起去討論,將情感重新凝聚。

 

副主委周江杰說,競賽優秀的得獎作品,都收錄在作品專輯的新書中,歡迎地方政府來談合作,像是竹東鎮已經來談,讓得獎作品都能實際落實在地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