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今(6)日發表針對近萬名10到15歲學生的「過曝世代中小學生心理韌性問卷調查」,有超過3成學生手機一離身就焦慮,國中九年級會考生每4人就有1人日花4小時以上使用社群媒體。而在現實生活中,近3成兒少遇困難時找不到大人幫忙,「同學」成最主要求助對象;每10人有超過3人害怕失敗而不嘗試,從調查可發現,中小學生建立「心理韌性」的重要性。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召集人潘乃欣說明,調查對象是目前就讀國小五年級到國中九年級學生,一出生就有手機、平板的時代,並曾在小學階段遇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停課,比上一代提早適應線上學習;重返學校後,也在班班有大屏、生生用平板的數位環境中上課,被稱為「過曝世代」。也因此在調查中發現,高達87%的兒少擁有自己的手機,年級愈高,擁有手機的比率也愈高。手機不只是書包裡的配件,也確實影響國中小學生情緒。調查指出,34%學生手機離身時會焦慮,且年紀愈大愈焦慮,九年級生焦慮比率高達43%,是占比最高的年級。此外,Instagram等社群媒體是「過曝世代」用來經營人際關係的主流管道,近2成(19%)學生每天使用社群媒體超過4小時;面臨國中教育會考的九年級生,重度使用比率更高,約每4人就有1人,每天花超過4小時使用社群媒體。半數兒少坦承自己在社群上PO文時,在乎別人有沒有按讚、留言。
召集人潘乃欣並指出,36%學生覺得「當一個學生壓力好大」,在整體生活與學習上遇困難時,近3成表示找不到大人幫忙,也有30%的人遇困難時優先找同學求救,其次依序是媽媽、老師、爸爸,還有人在問卷開放題中回答向ChatGPT求助。值得關注的是,調查中每10人就超過3人害怕失敗,有4成以上的國九學生會因為擔心失敗而不嘗試。
出席調查發布會的教育部國教署主任秘書張永傑表示,隨著科技發展和社群媒體的普及,人際互動愈加複雜,也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本次調查讓老師和家長有機會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並反思家庭和教育該怎麼幫助孩子。教育部為了提升學生的資訊倫理和媒體素養,中小學課程設計納入媒體識讀和資訊科技合理使用等內容,並透過各類活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期望讓學生從中學習自我認同,提升辨識察覺情緒和問題解決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心理韌性,這些都需要家庭和學校,甚至是攜手衛福部跨部會一起合作。
《親子天下》表示,從調查可發現,學生無論在校或在家,成敗都受學業成績論定,因此能否營造好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習動機和成就感,是增強學生「心理韌性」的關鍵,呼籲全臺中小學校園能全面落實「社會情緒學習」,提升學生的「心理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