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教育部美感教育「擴散」 暑假與海洋教育跨界推動

2024-07-10 發佈 林宜箴 臺北
澎湖縣風櫃國小食魚教育+環保燈飾跨域美感課程

澎湖縣風櫃國小食魚教育+環保燈飾跨域美感課程

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自103年起跑,現在邁入第五期「擴散」階段。計畫以藝術為核心出發,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議題等,串聯跨科學習,進而潛移默化學生的美感素養,今年(113年)因暑假到來,並希望發揚臺灣海島的獨特性,有近280間跨域美感合作學校,開展52件特色課程,融入了海洋教育、多元體驗、美學創作等。

 

教育部表示,透過全臺各地中小學校推動結合海洋文化、海洋資源教育主題,融入多元體驗與跨域美學創作課程,讓學生透過美感覺察與感知,培養對美感的敏銳度,也體悟珍愛海洋的重要性。

 

像是曾獲得教育部海洋教育優質團隊肯定的澎湖縣風櫃國小,推動海洋教育的成果有目共睹,風櫃國小校長林妍伶就分享,在歷屆校長努力下,學校以「海洋教育」作為校定課程來推動。像這次推出的「海洋浪漫燈飾」課程,帶領學生走入社區,了解當地經濟魚獲產業知識,學習魚種類別、捕撈季節、魚乾製作過程,讓學生更親近在地文化,並習得「食當地、食當季」重要觀念,接續導入藝術課程,運用沙灘撿拾的廢棄寶特瓶,創作所處社區經濟魚種的美麗燈飾,在美學創作過程中增加孩童對土地的認同感及凝聚力。

 

連江縣東莒國小的「海廢不廢-請編、請坐、請喝茶」課程,延伸馬祖國際藝術島活動,並連結數學、綜合及藝術領域,師生共創,轉化漂流廢棄物。課程以撿拾海廢取得的魚線、回收紙板和光碟作為編織模板,運用數學規律及圓周概念,設計與學習對應的編織技巧,將海廢製成杯墊、椅墊與燈具等藝術品,讓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實踐永續的共創未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