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衛福部公布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調查報告 6成曾受暴

2024-07-18 發佈 王芓諭 臺北
衛福部公布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調查報告 6成曾受暴

衛福部公布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調查報告 6成曾受暴

為了解我國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的樣態、嚴重性、盛行率,以及對被害人的影響,衛生福利部公布我國首次「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狀況調查報告」。根據調查結果顯示,18歲到74歲民眾遭受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的1年盛行率為47.4%,終生盛行率為59.4%,也就是說有6成人曾經遭受數位網路性暴力。

 

近年來,隨著數位科技迅速發展,生活便利性不斷提升,卻也帶來了複雜與多元的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樣態,研究團隊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特聘教授王珮玲提到,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我國18歲至74歲民眾遭受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的1年盛行率為47.4%,終生盛行率為59.4%,也就是說有6成人曾經遭受數位網路性暴力。

 

特聘教授王珮玲提到,在各類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樣態中,以「騷擾」終生盛行率最高,為48.5%,其次依序為「羞辱與攻擊」26.0%、「跟蹤或肉搜」21.8%、「控制或限制表意」11.7%、「影像性暴力」10.4%等。另外,被害人年齡中,30至39歲終生盛行率71%最高,其次為25至29歲為67.4%、40至49歲為62.9%、20至24歲為61.1%。此外,65至74歲終生盛行率雖為最低,卻也高達43.6%,顯見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被害人是不分年齡的。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副教授方念萱提到,調查發現非異性戀男性受到的數位性暴力占比最高,透過深度訪談22位遭遇數位性別暴力受害者,共14位生理女性、8位生理男性,年齡分佈19至60歲間,其中有7位同志受訪者,有5位在高中曾遭遇數位性暴力,樣態包括被同學拍照後改製為迷因、或是他人以攝影機鏡頭是要拍貓等理由,在他人家性交時被偷拍,比例相當高。

 

方念萱副教授說,仇恨言論的部分也不能忽視,臺灣雖已通過同婚,但在2020後的同志校園遭遇調查中,顯示出校園中仍有受到霸凌、嘲謔或是師生同儕對於個人情感表現與發展,有另眼相看的情形,導致同志需在網路摸索。且受到推波助瀾的文化影響,不少人會有照片被傳或被保存,「是因為你長得好看」,但在數位文化交織與同志歧視中,形成了求助困境的其中因素。

 

衛福部也特別提醒民眾,現今網際網路社群平臺日新月異,被害人除可透過性影像處理中心申訴移除性影像,也可自行到警局報案,由檢警視案件需要聲請搜索扣押嫌疑人持有的性影像,並透過被害人保護命令,禁止加害人重製、散布性影像,透過司法強制手段與行政協力,杜絕性影像再次遭散布,終結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你我都不是局外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