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教育部113年海洋美學夏令營 50位學生探索海洋、創藝一夏

2024-07-28 發佈 廖南瑛 臺北
113年度海洋美學夏令營結業大合照

113年度海洋美學夏令營結業大合照

教育部委請國立臺東女子高級中學,在7月辦理為期4天的「113年度海洋美學夏令營」,遴選全國高中職美術班、設計相關科系及具藝術才能與創作興趣的學生參與,讓高中生齊聚於此,以推廣海洋美學與藝術創作,以藝會友彼此切磋交流。此次夏令營有13間高中職學校,共50名學生參與,以「海洋知能」及「海洋議題」的美學探究為核心探究主題,結合跨域美感引導,透過豐富的課程活動,探索海洋議題、創作海洋廢棄物再創藝術作品,旨在提升學員們的海洋素養與藝術創意,進一步推廣海洋美學與環境永續發展、推動全臺高中職藝術資賦優異學生校際交流。

 

海洋美學夏令營迄今已累計全臺共1485位高中職學生參加,承辦學校臺東女中表示,今年秉持「親海、知海、愛海」的核心宗旨跨出校園,偕同臺東糖廠文創園區、海巡署東部分署,帶領學員跨域體驗多面向的海洋樣態。除了與在地原民文創工作室合作,體驗排灣珠的琉璃珠燒製、東海岸漂流木的敲打塑型創作,帶領學員認識大海子民的智慧;另外,也移師至成功新港,除了實地走訪漁港市場、聆聽岸巡隊介紹安檢所情蒐與巡防工作之外,並特地從花蓮借調犬隊,讓學員從值勤犬的日常任務,對於海巡安全更進一步的認知。

 

營隊並延續往年傳統辦理體驗課程,搭乘賞鯨船於太平洋無垠浪濤上尋找鯨豚蹤跡,藉此與海洋近距離接觸,也同時邀請國立成功商業水產職業學校退休主任蔡安泰隨船擔任講師,現場解說臺灣東部海岸常見鯨豚習性及海流特色,更與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合作,透過參觀與導覽,使學員深入了解海洋生態的美麗與哀愁。另外,也特地規劃學員參訪富岡地質公園,稱為「夜訪小野柳」,經由專業實地導覽,藉由不同角度觀看海洋。

 

在營隊課程中,除了親近不同面向的海洋之外,也一同產出海洋相關藝術創作,作為營隊另一主軸。因此,除了開設海廢創作課程,帶領學生拆解、重組淨灘後回收的海廢垃圾,經由輔導教師設計思考引導、小組創意激盪,嘗試將腐朽轉生為花,並帶入參加營隊的海洋見聞、以及SDG14「保育及維護海洋資源」,創作出以廢棄物為基底的美感集合藝術,以協助此次參加學生增加對於立體造型與創作思維的概念,引導因愛海而衍生的海洋跨域創作,讓學生敞開心胸,感受海洋的五感體驗與生命連結。另外,特地邀請資深版畫創作者、國立臺東大學退休副教授羅平和擔任講師,指導學員以複合版材創作,要讓海洋藝術創作不僅僅是映射太平洋的浪起潮湧,期待通過共創形式深耕在地,開啟跨領域合作的永續潛能。

 

此次營隊為引導學員在活動中能更深度反思海洋與自身的關係,並安排行前研究,讓每位參加學員在營隊前能回顧個人興趣與生活經驗,主動蒐羅相關資料、開啟對二大主題「海洋」與「藝術創作」的反思,並於營隊期間透過各項體驗與實作感受環境、記錄學習足跡,進而於營期結束後綜整活動經驗,產出每位學員面對海洋與藝術共感、共創之後獨一無二的學習歷程,像是來自高雄市立中正高工的彭同學:「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小滴水,但聚在一起就能匯成海洋!」以及鳳新高中林同學:「第一天來到臺東的我們,半熟不熟的認識彼此,天氣的變化也不太能適應。第一站的琉璃是一種文化的傳承,第二站的木刻創作,想必大家是否也覺得手很酸呢?看到在城市看不見的滿天星空,一整天的疲累彷彿煙消雲散,聽著變化萬千的海聲,來到這裡就能拋開外界的壓力。」

 

教育部表示,這場以臺東女中校地與臺東海岸線為主場的海洋美學夏令營,不僅融入海洋議題與美感教育,以「交換」作為發想核心,承接海洋與美學的永續意志,海洋生活圈透過「交換」,與外界產生多樣性的關係,實際接觸海洋,落實SDG14「保育及維護海洋資源」中「共創再造」的新意義。教育部期待透過海洋美學夏令營的活動,培養更多具有海洋素養和藝術創意的學生,加強對海洋的關注和保護,同時透過跨領域,推動校際間的交流,使海洋美學與在地文化得到更廣泛地推廣。更多相關資訊請上FACEBOOK搜尋:海洋美學夏令營。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