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ESG的熱潮席捲下,政府陸續推出永續、氣候的改善策略與政策,面對眾多減碳的國際標準或政策卻毫無對策下的「碳焦慮」已經是臺灣中小企業界共同面臨課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與南投縣政府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共同舉辦「展望ESG與永續環境下的數位青創發展趨勢論壇」,一同面對「碳焦慮」。
暨大說明,會中除了邀請敏實科技大學副校長林文燦、中華永續商道聯合會理事長詹家和、暨大教授劉一中、郭明裕,以及邦泰複合材料公司顧問路暢平對談演講,內容切入臺灣面對減碳、ESG與永續所面對的務實問題。臺灣中小企業占比高達98%,其中大約19萬家企業受供應鏈或外銷歐盟要求,必須要做碳盤查,否則就得面臨「沒有減碳,就沒有訂單」窘境,在國際競爭力方面來看,碳能力、綠色永續已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與會的許多廠商認為,這一波的減碳與徵收碳稅議題,都是針對全臺前五百大的企業與生產大廠,南投縣的產業結構偏向中小型且傳統廠房,可以不用緊張,在這場論壇中,與會講者也特別提醒,當接到了需要外銷合作的上中下游協力廠商訂單,未來都會有關連,如果沒有產品與零組件的碳足跡認證,可能連報價的機會都沒有,更別提工廠有訂單了。由於是全新的議題與政策,碳焦慮的延燒已經迫在眉睫。
暨大研發長戴榮賦教授指出,南投縣雖然屬於農業縣,但在地經營農林漁牧或觀光業者也很焦慮,最關心的莫過於到底有沒有具體的解方?特別是山區的土地是否有機會因為造林或進行相關農業發展,是否有機會取得碳權的可能性?對此,與會的敏實科大副校長林文燦提出說明,臺灣第一個通過環境自然碳匯的造林專案其實就在南投縣,就在竹山木屐寮滯洪生態園區,目前預估30年可取得605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碳權,不過,就算未來賣出,可能也不夠貼補查驗成本,但卻很具有指標意義,只要願意走出第一步就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