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政策

海科館攜手海委會 推動「八斗子罾子船造舟計畫」

2024-11-20 發佈 蘇瑞雯 臺北
下水實測,早期在這船在八斗子漁民是站著划船。(海科館提供)

下水實測,早期在這船在八斗子漁民是站著划船。(海科館提供)

為傳承和復興臺灣傳統造舟技藝,位於基隆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與海洋委員會今(113)年合作展開的「重現八斗子罾子船手工造舟計畫」,在為時半年的期間集結專業團隊與民眾共同以手工所打造的八斗子罾子船,今天(20日)在海科館館長陳素芬及海委會科長羅斯平兩人協力下,將這艘以重振八斗子傳統木造罾子船的船身釘上了船眼(龍目),正式象徵著船體完工落成,完工後的木造船自即日起先行展示於海科館海洋劇場的半戶外空間。

 

海科館館長陳素芬指出,為讓八斗子傳統的海洋文化可以讓更多人認識與重現先人的智慧並得以發光和保存,這項「重現八斗子罾子船手工造舟計畫」,團隊在歷經半年的工作及經由兩場次的大眾造舟工作坊後,終於完整重現八斗子的罾子船,讓這些承載著豐富的海洋智慧和捕撈技術的木造船隻能夠重回八斗子地區,非常具代表性與象徵意義。

 

海科館說明,此次復振計畫的造舟過程中,所選用的材料皆為臺灣本地的國產木材,如臺灣杉及柳杉,這不僅符合環保與永續的理念,也有助於保護本地的森林資源。整個製作過程結合傳統技法與現代工具,既保留了手工藝的精髓,又提升了生產效率與安全性。參與的木工團隊提到,在造舟的過程中遭遇了不少困難,即使有最新的電腦運算輔助圖面繪製,但一開始還是無法順利完成船身外板的流線造型,這讓他們對於先人的造舟工法感到敬佩。在不斷的進行圖面修正,試圖去理解先人的造舟原理之後,終於將船體完成,並經過下水測試,證明了船身穩定性及航行能力安全無虞。

 

海科館在船體完工之後,計畫將這艘完成的罾子船永久典藏於館內,作為傳承臺灣海洋文化的象徵。從明年起,海科館將持續舉辦一系列的木工坊與相關推廣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並學習這項傳統技藝。「重現八斗子罾子船手工造舟計畫」不僅是對過去漁業文化的致敬,更是一場集體記憶的重建,為未來世代提供了一個了解海洋、尊重海洋的契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