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信義國中歡慶創校40周年,期望打造永續校園,師生攜手在校內的生態池復育臺灣原生魚種「高體鰟鮍」,讓原來生長在地的魚種重回校園濕地,豐富校園生態的多樣性,也讓學生有機會透過五感體驗大自然,並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增進課本外的學習。
信義國中學務主任劉志賢說明,臺灣原生魚高體鰟鮍是早期田間、水漥常見的魚類,俗稱牛屎鯽,其特性是與田蚌互利共生,魚媽媽會將卵產在蚌體內,讓蚌來保護魚卵孵化,並等魚寶寶成長到一定大小後,再送到體外。
為了幫魚兒建造新房,信義國中師生和志工整理校園內的生態池,把淤積的廢土清除,鋪上可以防水的黏土,志工及師生捲起褲管一起踩泥,直到底泥晶化形成防水層;當被告知早期農田防漏水,農夫會牽著牛踩泥,同學便笑稱他們是現代的水牛。學生劉奕忻表示,當赤腳踩在泥土裡,感覺腳下有石礫,是相當好玩的體驗,且能用身體去感受自然,更加融入且印象更是深刻。
對學生而言,參與復育工作也是最佳的生命教育歷程。學生劉柏亨表示,當魚苗放進生態池的那一刻,彷彿自己成就了某件大事,內心充滿成就感,最大的期待是能看見高體鰟鮍快樂的游著。此外,劉柏亨賦予自己責任感,要守護生態池的動植物。
信義國中感謝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協助提供各類水生植物,用以豐富水池的生態;更加感謝臺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提供進駐生態池的嬌客-高體鰟鮍及田蚌。並期望串聯周邊的自然生態景點,包括象山、國父紀念館、仁愛路至中正紀念堂,打造綠色生態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