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國人生活素養,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進行「國人的生活素養」民意調查,今天(21日)舉辦記者會公佈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九成的民眾認同國人具有良好生活素養,並肯定臺灣是一個友善好禮的社會,不過民眾認為詐騙集團猖狂氾濫、公眾人物貪贓枉法會造成觀感不佳,期盼媒體能發揮正面的教育功能。
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說明,這次的民意調查特別強調國人在人際互動和日常生活的素養表現,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民眾肯定國人在各項素養實踐表現良好,也認為臺灣是一個友善好禮的社會,與去年「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公布的結果,臺灣學生在「2022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中,公民認知成就國際排名第一相呼應,顯見國人在生活素養能知行合一、表現良好。
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提到,在人際互動方面,95.6%受訪者同意國人在生活中常使用禮貌用語,91.0%能考慮他人的感受,92.1%認同儘管意見不同仍能尊重他人的表達自由,同時有89.4%的受訪者誠實待人不說謊,並且有82.3%受訪者具備待人處事能為他人設想的特質。而在日常生活方面,有93.7%受訪者同意國人乘坐沒有博愛座的大眾交通工具,會讓座給有需要的人;87.1%受訪者認為國人騎車或開車不爭先恐後,能禮讓行人。
不過黃昆輝董事長指出,調查中也發現民眾認為會產生不良觀感的事件,包含78.5%認為詐騙集團猖狂氾濫、62.1%不認同公眾人物貪贓枉法,以及32.2%深覺假訊息無所不在。對於提升生活素養的解決方式,73.3%受訪者認為需由傳播媒體發揮正面功能,其他則是58.4%受訪者認同公眾人物以身作則,以及37.5%認為執法者有確實執法。
臺師大公領系退休教授李琪明表示,生活素養的好與壞是同時並存在社會當中,因此生活素養的內涵需要與時俱進,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的12年國教,其實就強調素養導向,素養有其深度、廣度與多元性,也符應整體世界趨勢潮流,許多國際文教組織也都在推動素養教育,所以生活素養並非一成不變的基本生活習慣,而是需要與時俱進,提醒民眾友善好禮的生活素養社會形象,是仰賴個人、民間與政府長期努力及轉化的成果,除了要珍惜呵護之外,更應該致力形成永續發展且具有韌性的優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