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委員會今天(8日)公布首份「校園及安置機構兒少性侵害系統性訪查案專案報告」,內容指出,受害者多數在國小階段長期遭到老師或教練性猥褻或性侵害,讓校園成為犯罪溫床,對此,教育部部長鄭英耀回應,給兒童一個友善的成長環境,是教育人的責任,將會積極為學生打造友善安全的校園。
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田秋堇代替受害者唸出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去,自己也一度鼻酸,這只是受害者中的其中一位,遭遇令人心疼。
國家人權委員會自2020年啟動「校園及安置機構兒少性侵害系統性訪查案」,訪問74位受害者,其中有63人親自述說自己悲慘的遭遇,11位由重要他人受訪,人權會委員張菊芳指出,調查結果發現,受害者中,超過4成是在國小階段,主要樣態為性猥褻,其次是性交,而值得注意的是,加害者行為都是長期、持續的進行,至於加害者的身分,有高達6成是學校教師或教練,發生地點則是以誘騙到校外居多,其次是在校內,顯示校園是極度不安全的地方。
張菊芳委員也表示,許多教職員的加害人利用權威控制、情感操控、學生的不利處境,或是出其不意的身體接觸等進行性侵害或性虐待;還有同儕間的霸凌行為也伴隨性侵害或性虐待、藉由身體接觸伴隨言語騷擾,或是利用關係、友情或社交壓力進行加害行為,都讓受害者恐懼,甚至不敢求救。
蘇麗瓊委員針對這項報告作出多項建議,包括強化性平教育及教育人員的性別敏感度;將受害者的經驗融入教材,作為案例;建立友善的校園環境與師生倫理界線;改善兒少性侵吹哨者保護機制不足等問題。
出席發表會的教育部部長鄭英耀回應,未來在教材、研習上,有些觀念要視實際情況調整,包含吹哨者的保護,調查人員的訪談技巧提升等,都要加強與改善,避免兒童遭到二次傷害。
鄭英耀部長也說,這種事情不斷發生是不被容許的,教育部會儘速與地方協調合作,改善這種情況,同時希望社區、社會一起來,共同保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