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辦理「臺北好好學」場域體驗活動,帶領親子使用專業工具進行樹木胸高直徑和樹高的測量,並動手將瓊崖海棠的種子製作成可以吹出聲音的口笛,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了解到全球所面臨的氣候變遷議題,以及樹木、大自然資源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進而啟發守護環境永續的意識和行動。
學校環境教育中心表示,這場「永續學」體驗活動以臺北市積極推動的「淨零排放」為核心,規劃「一起來『碳』究―樹木碳匯測量體驗」與「瓊崖海棠種子口笛手作」課程,讓參與親子以共學方式,一起瞭解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溫室效應、淨零排放、自然碳匯等環境議題,思考實踐淨零綠生活的行動。
活動中,大小朋友使用林業專業測量工具,如胸徑尺、測高器與測高桿等,實際測量永建國小校園內樹木的胸高直徑(離地130公分的直徑)與樹高,再運用教育部所建置的「校園樹木資訊平臺」的碳匯計算機估算樹木的碳匯量,將樹木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會吸收二氧化碳(CO₂),以轉換為碳水化合物的方式,將碳(C)儲存在樹體內,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降低的自然碳匯(carbon sink)概念具體化。此外,親子使用砂紙、銼刀與鑷子等簡易工具,將瓊崖海棠種子創作成可以用嘴巴吹出聲音的口笛,認識植物種子的特性與用途,也學習到運用自然素材的樂趣和可以減少碳排放的理念。
參與活動的家長阮小姐分享,課程解說非常清晰,很開心能和孩子一起參與學習。吉林國小學生吳映彤則表示,活動內容有趣且豐富,無論是用瓊崖海棠種子做口笛,還是量測樹木高度與計算碳足跡,都讓她收穫滿滿。
力行國小學生黃政閔則提到,活動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磨瓊崖海棠種子時,要花很多力氣;而挖出種子的種仁時,味道很臭。此外,他也從課程中了解人們應該努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臺北市教育局表示,為落實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從114年起全面啟動臺北市公立高中職以下學校校園樹木碳匯盤查,將開放各級學校的家長志工一起加入培訓及盤查作業,讓家長更了解北市所推動的淨零排放教育,親子一起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