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青光眼患者持續攀升,臺灣患者人數逐年增加,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青光眼最常遇到的症狀就是「沒症狀」,需要靠自己的警覺性,建議35歲以上就需要固定時間到醫院,進行針對青光眼的檢查。
隨著青光眼導致的視野缺損範圍逐步擴大,患者行動與生活自主性恐受影響,甚至可能危及自身安全。研究指出,青光眼患者五年內發生交通事故的機會比無青光眼者高出65%;跌倒風險增加38%,骨折風險則高出31%。為了提醒更多人關注眼睛健康,世界青光眼學會將每年3月第二週訂為「世界青光眼週」。
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很多人會覺得青光眼距離自己很遙遠,但其實根據世界青光眼組織估計,2040年全世界大約1億2千萬人得到青光眼,依據國內的健保資料庫顯示,大約有43到45萬人在接受治療,但這僅是冰山一角,大部分的患者都沒有被發現到,經常等到很嚴重時才會到眼科治療,提醒大家過了35歲每年的生日都可以檢查,或者直系血親有青光眼,會多7到9倍的罹患率,建議18歲就要做第一次篩檢,還有像是高度近視、三高疾病的人,都是好發族群,就需要定期篩檢。
呂大文醫師說,青光眼的治療分為藥物、雷射跟手術,會依據不同程度來治療,因為青光眼的變壞速度會越來越快,初期的話態度可以比較保守,中期以上的話就要積極一點。大部分的人會害怕手術,而且會以訛傳訛,認為青光眼開刀會瞎,那是因為拖到最後才開,這個時候已經太晚就沒有辦法轉圜,如果早期一點開刀,許多病人到現在的視覺仍維持的相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