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灣大學、中央大學、臺灣科技大學等17所大學與中美晶、工研院等企業及法人共同組成的「臺灣高等教育與諾貝爾獎得主聯誼會」,日前正式成立,希望利用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力量邀請諾貝爾獎得主來臺,透過與國際頂尖學者的互動,加強臺灣研究量能,並激勵年輕學者與學生,提升其科研素養與創新能力。
在產官學研各界的支持下,「臺灣高等教育與諾貝爾獎得主聯誼會」於3月15日成立,臺灣大學校長陳文章在會議中提到,在光寶科技創辦人宋恭源的熱心資助,以及中研院院士李遠哲的鼓勵下,臺大和世界和平基金會 (International Peace Foundation, IPF ) 討論開展「臺灣橋梁計畫」(Taiwan BRIDGES)。政府對此事也相當關心,總統賴清德於去年中接見IPF主席尤韋.莫拉韋茨 (Uwe Morawetz),並期盼國內能有更多大專院校受益於此系列活動。因此陳文章校長與有興趣參與「臺灣橋梁計畫」的數間大學共同商議成立此聯誼會,且獲得宋恭源同意提高資助該計畫規模。
聯誼會將於2025年11月至2026年4月間,與中研院透過世界和平基金會共同邀請25位諾貝爾獎得主來臺,到多所大學和中研院訪問並演講,領域含跨經濟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以及和平獎等。自今年第四季起,臺灣將陸續迎接至少25位諾貝爾獎級大師,為我國學術界的重大盛事。首位應「臺灣橋梁計畫」來臺的諾貝爾獎得主,將於2025年11月於臺大發表演說。
聯誼會為整合各界資源,除大專院校外,也邀請企業及法人加入,目前有17所公私立大學,14家企業以及工研院加入聯誼會成員,預計每家企業和法人成員每年捐助150萬元,至少持續5年,來支持聯誼會。在聯誼會的成立會議中,也推選出臺大校長陳文章擔任會長,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成功大學校長沈孟儒和與富邦人壽董事長林福星擔任副會長,來推動聯誼會運作。未來即使在「臺灣橋梁計畫」結束後,聯誼會仍將持續促成各大學和研發機構邀請諾貝爾獎級的大師來臺,強化臺灣高教及產學研機構與國際頂尖學術機構間的科研合作,促進研究與技術交流,並進行合作研究計畫、合設實驗室及研究中心,支持臺灣高教在前瞻科研等關鍵領域持續推進,突破發展。以提升臺灣科研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