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早療量能不足錯失黃金期 民團提三訴求

2025-03-24 發佈 曾鈺羢 臺北
國教行動聯盟等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提升早療量能。(國教盟提供)

國教行動聯盟等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提升早療量能。(國教盟提供)

 

國教行動聯盟、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等單位,今天(24日)召開記者會,我國早療人數創新高,但是量能缺乏,孩童光是評估期,就要等超過6個月,恐怕錯失黃金期,呼籲政府要儘速增加療育量能,並檢討制度缺失,讓需要的孩子能獲得照顧。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指出,根據衛福部統計臺灣早期療育通報個案自2015年至2024 年持續攀升,成長幅度高達88.9%,2017至2024八年通報總數為 25萬3,232人,通報人數增加表示很多有需要的孩子被看見,但是統計發現,無法在當年度獲得至少一次療育服務的兒童卻高達22萬6,382人,占89.4%。

 

王瀚陽說,以2024年為例,通報需求達 3萬9,145 人,但政府僅增加1,483 人的療育量能,等於有96.21%、3萬7,662名兒童,因為政府早療與評估量能不足,聯合評估等待時間通常長達4-6個月,療育服務仍需額外排隊,許多家庭即使通報後,仍須等待1到2 年才能正式獲得療育,錯失黃金發展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每延誤1年介入,孩子的學習與發展能力將受限超過 20%,影響日後的教育與就業機會,進而增加社會成本。

 

此外,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研究員麥王若凡指出,小型育幼院還能提供部分早療服務,但人數較多的機構則因政府補助條件受限,導致療育資源無法滿足需求。有機構因人力短缺,難以安排足夠的接送人力,導致孩子無法參與早療課程。部分機構雖聘請外部治療師協助,但因課程頻率不足或缺乏有效銜接機制,導致療育成效受限。現行補助方案對安置機構的支持不足,使育幼院內的孩子獲得穩定療育的難度更高於一般家庭。政府應立即提供安置機構內的早療專業人員駐點服務,並確保孩子在入住後3個月內 即獲得療育評估與資源安排,讓這些孩子能夠擁有與一般家庭兒童相同的發展機會。

 

臺灣早期療育福利協會秘書長魏嫚君也表示,家長照顧早療兒童,勞心勞力,甚至疲於奔命,希望政府也能提供喘息服務。

 

對於這些問題,國教盟與相關團體提出訴求,希望政府能擴大早療資源,確保每位兒童獲得穩定療育,包括應加速增聘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尤其是安置機構內,應提供駐點治療師;其次,將長照喘息的接送醫療服務納入,讓無法親自接送的雙薪家庭,也能確保孩子真正能夠到早療現場;第三,改革早療補助制度,強化資源整合與資訊透明度,請政府提高補助金額,使早療費用符合實際需求,並建立「全國早療資源平臺」,讓家庭與機構能夠清楚查詢各縣市的早療資源,並簡化行政流程,加速個案媒合與轉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