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臺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去(2024)年發表的國小六年級學童霸凌調查指出,有36.4%的學童曾被霸凌,46.1%的學童有霸凌經驗。臺灣職能治療學會表示,兒童在校園經歷霸凌的情況需要被重視,透過職能治療師的協助,讓家長理解並支持孩子在情緒、行為及社交方面的發展。
臺灣職能治療學會理事長吳菁宜表示,當孩子面臨霸凌時,可能難以表達個人的情緒反應,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增進情緒覺察與表達能力,像是製作情緒卡片,幫助孩子辨識和命名自己的情緒;或是透過情緒日記,讓孩子畫下或寫下自己經歷的情緒,描述為何會有這些情緒,教導孩子如何識別自己的情緒且有效表達,進而釋放情緒、減少焦慮。
其次是應對的方式,家長可以教孩子深呼吸或自我調節技巧,讓孩子在遭遇霸凌時能不過度反應。此外,也讓孩子學會如何禮貌且堅定地說「不」,當有人進行言語或身體上的欺負,讓孩子知道他們有權利拒絕並保護自己,例如「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說話」,讓孩子學會尊重自己並要求他人尊重。
吳菁宜理事長指出,在霸凌情況下,孩子可能較難建立人際關係,此時,家長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練習,讓孩子在模擬情境下學習如何應對霸凌行為,例如,和孩子一起扮演「如果有人取笑你,你會怎麼反應?」
吳菁宜理事長也強調溝通的重要性,親子規劃一個「家庭時間」,建立穩定的溝通管道,讓孩子有安全感,談話時避免對孩子的感受作出負面評價,例如「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太敏感了」;此外,職能治療師可以協助家長與學校進行跨專業合作,協助學校了解孩子的特殊需求並制定合適的介入。
臺灣職能治療學會表示,當孩子遭遇霸凌時,職能治療師不僅能協助處理他的情緒與行為問題,還可增強日常生活、社交能力與自我保護意識,依據孩子的年齡、性格和面臨的情況,提供家長支持孩子的具體策略,幫助孩子更有效地應對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