硨磲貝又有海中玫瑰的美稱,因數量稀少,在臺東、澎湖兩縣明令禁止採捕,經農業部水產試驗所輔導,臺中宗教團體到臺東富山漁業資源保護區,放流百顆硨磲貝苗、千顆馬糞海膽、上萬尾魚苗及馬糞與紫海膽幼苗,盼社會大眾重視海洋生態保育。
眾人提著水桶緩緩步向岸際,小心翼翼將海膽放入海中;硨磲貝因活動力較差,不像一般魚苗可提水桶直接倒入,或以魚梯滑入海面,因此由潛水人員下水,尋找最適合硨磲貝的生長環境,一次放入定位,以提高存活率。
觀音山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在水試所輔導下,到臺東富山護魚區放流100顆從澎湖空運來的硨磲貝苗、1000顆漁電共生養殖的成年馬糞海膽,以及2萬尾烏魚苗、2萬尾馬糞與紫海膽幼苗。
水試所長張錦宜表示,硨磲貝號稱佛教7寶之一,一輩子不用吃喝,只要有陽光照射就能存活生長,是不飲不食、天生天養的純淨生命,硨磲貝往生後貝殼就成了佛教的重要法器,此次放流硨磲貝對佛教會別具意義。
此外,放流目的為使物種延續,但海膽生殖腺最成熟的時候,也是饕客最覬覦的時候,此次放流漁電共生養殖的成年馬糞海膽,盼能延續千萬生命,也肩負綠能低碳與資源復育的雙重意義,另也盼藉此扭轉大眾對於宗教放流的負面印象,遵守適法、適地、適種、適時原則,同樣能對於環境資源復育做出貢獻。
水試所強調,該所除了輔導水產動物海域放流限制及應遵行事項,未來也將與富山漁業資源保育管理委員會志工合作,以專業技術共同追蹤硨磲貝及放流物種的成長,作為未來重要的復育研究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