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博物館推出「〝請說國語?!〞戰後語言政策與人權議題」特展,聚焦臺灣語言政策的歷史演變,呈現「國語運動」對民眾生活及語言文化的深遠影響。展覽規劃6大單元,透過場景重現、實體文物及影音互動體驗等生動有趣的展示手法,希望引發民眾共鳴,也反思母語的消逝與傳承危機,展覽目前在人權館展出到8月31日,歡迎參觀。
40歲以上的民眾,都有上學期間被要求只能說國語否則會被處罰的經驗,國家人權博物館推出「〝請說國語?!〞戰後語言政策與人權議題」特展,探討從日本殖民統治(1895–1945)推行日語的皇民化運動,到戰後威權統治(1945–1992)下國民政府的獨尊「國語」,政府在兩次的「國語運動」中,如何透過教育、政策、法規等手段,壓抑方言的發展,並以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為例,呈現語言政策對個人與族群的壓迫。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表示,他的母語是台語,但經歷過上學講台語要被處罰的年代,現在要以流利的台語演講很不容易,可見語言政策對族群與世代都產生重大影響,本次「〝請說國語?!〞戰後語言政策與人權議題」特展,以問號與驚嘆號凸顯出對過往語言政策的疑慮,因為台灣日治時期及國民政府時期的語言政策,確實造成語言快速流失,不僅忘記母語,也是自我主體性的消失。
洪世芳館長說,語言是溝通工具、文化傳承的重要機制,也是認識自己、理解他人語族群認同的重要工具,一定要逐步復振語言與母語,否則將如同失根的蘭花,失去主體性。他也期許社會各界必須積極保存復振母語、方言,讓語言所承載的不同族群的生命故事、歷史記憶與生活智慧,能永續傳承下去。
「〝請說國語?!〞戰後語言政策與人權議題」特展分為6大單元,橫跨日治時期的日語推行、戰後「國語」政策的獨尊,以及當代推動多元國家語言保存與傳承的努力,涵蓋「日治時期國語運動」、「在學校說國語,學ㄅㄆㄇㄈ」、「受到語言政策壓迫的白恐政治受難者」、「『母語』被禁的日常」、「我的語言日常」、「社會運動帶動母語保存文化」及「大家一起保護母語」等豐富的內容。展覽在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展出至8月31日,歡迎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