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仔模型蒐集風氣正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聯合策劃全新特展《自然藝想》,邀請專門製作模型的臺灣原型師共同參與,展出逾40件栩栩如生的生物標本及模型,帶領觀眾探索人類如何透過「觀察、測量、建模」理解複雜的自然,感受科學的縝密與藝術的創意,歡迎動物迷、模型愛好者來科博館一探究竟!
科博館黃文山館長表示,《自然藝想》特展是一場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對話,透過標本與模型的錯置,突顯「蒐藏」的深度與廣度、「科學研究」的意義與價值,並藉由展示呈現在大眾眼前,引領觀眾多元思考,進而實踐共學,體現博物館作為知識轉譯與公共溝通平臺的重要角色。
策展人、科博館展示組蔡孟穎博士分享,「標本」源於自然,講求還原真實,保存生物樣貌;「模型」則是模仿實物原形,按一定比例縮放製成的樣品。這次特展希望透過標本與模型的巧妙對比,呈現兩者在研究、展示與教育上的基礎功能,進一步帶大眾了解科學工作者、藝術創作者如何從專業視角出發,以不同方式詮釋人們眼中的大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有『模』有樣」單元展出8隻珍貴鬼鼠(Bandicota indica)標本,由日本教授青木文一郎在1934-1935年間採集製成。鬼鼠是臺灣最大鼠類,曾廣泛分布臺灣低海拔荒野農田,因啃食作物被視為害鼠;隨著生態環境改變,如今鬼鼠成為須受保護的物種。這批近百年的棍棒標本不僅展現早期標本製作技術,也見證臺灣百年生態環境的變遷,深具意義。
展覽期間,策展團隊規劃6場「猩猩與好朋友」迷你劇坊快閃活動,邀大小朋友一起感受戲劇結合手偶的魅力,4月27日、5月18日、6月15日下午13:00、15:00各有1場在陽光過道演出,觀眾入館即可現場參加。
《自然藝想》特展即日起至2026年3月1日於科博館第三特展室展出,歡迎透過這場自然與藝術交織的對談,開啟屬於自己的「自然藝想」。更多展覽內容與科教活動訊息可參考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