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從5月10日至11月23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舉行,文化部委託成功大學團隊策畫臺灣館,提出「【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計畫,以本屆大會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為基礎,重新審視臺灣在既有的歷史脈絡基礎上「漂蕩的智慧」,面對不可預測的外部自然災害或地緣政治,在全球化與漂蕩危殆的未來之下,建築在灰色地帶的韌性。
策展團隊近日將啟程前往威尼斯,並在今天(17日)舉辦行前記者會,策展人薛丞倫表示,展覽以具有積極意義的「漂蕩(precarity)」作為全球化的反思與批判,希望討論在世界關注科技與環境永續的議題下,臺灣作為一個在政治和生態漂蕩中尋求韌性的科技島嶼,在其上建立一種專屬臺灣的建築觀點,突顯臺灣在韌性的實踐與智慧上的潛力。
本次展覽匯聚多位成大的師生與業界建築師組成多個合作團隊,提出新的建築範例與典範轉移的原型,其中13組製作了「可操作」的建築模型作為概念的表現,以引發更多層次的想像與互動。
本次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一座「科技島」裝置為核心,上方結合E Ink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科技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展場周邊展示以模型形式呈現的提案作品,每一個提案均附有研究書冊或影音QRcode,幫助參觀者深入探究。另一件亮點裝置「光明燈牆」,正面由數個內附神像的光明燈組合而成,背面則是佈滿發光裝置的控制晶片和線路,如同一座傳統信仰邁向科技未來的媒介和演化象徵。此外,現場將定時播放入圍2024年奧斯卡紀錄短片的影片〈金門〉(Island in Between),導演江松長以金門的日常樣貌,隱喻臺灣的認同處境和不確定性。
預展期間臺灣館也將舉行一系列的國際論壇,主題包含與威尼斯建築大學交流兩地的「建築教育」、談高等教育與產業創新的「生活未來式-學士服與城鎮」、以臺灣和法國為例的「臺灣建築博物館與建築策展」、集結國內外知名建築師的「內與外:漂蕩與全球流變中的實踐」、導賞展覽的「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以及江松長討論「介於之間的智慧」,共計6場。成大建築系也將在今年7月帶領師生於威尼斯進行「國際韌性建築暑期工作坊」,對建築教育、創新及臺灣在全球建築領域中不斷變化的角色進行深度交流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