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所屬國家人權博物館今天(24日)舉行人權紀念碑錄名更新竣工揭牌典禮,文化部長李遠、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代表、政治受難者前輩楊田郎等出席竣工揭牌典禮,期盼更完整銘記威權統治時期禁錮民主與剝奪人權的歷史記憶,落實轉型正義。
文化部長李遠說,他的舅舅也是這些名字中的其中一個。舅舅當年與另外7個人一起被槍決,埋在一塊只刻著歐陽宮斗等7人的磚塊底下,舅舅成為沒有名字的那個「等」字。這個當時沒有名字的舅舅叫黃梅,被槍斃的那年正是他出生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面的舅舅,沒有想到的就在人權館裡的紀念碑上相遇。
李遠部長說,白色恐怖是一段漫長的歷史,每一個被迫害的名字背後是一個家庭,每一個家庭的背後是一個家族,而許許多多的家族加起來就是一個國家。如同他的舅舅黃梅或是歐陽宮斗等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很長的故事,也更顯出在紀念碑上刻上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至少能夠讓我們在不同的時候相遇,就如同我在這裡跟我的舅舅相遇、跟大家相遇」。
李遠部長提到,作為文化部長,在他的工作上,轉型正義不會停止,文化部已將《不義遺址保存條例》草案送到立法院審查,在審查時,在野立委提出反對認為不該只限定白色恐怖時期,應該要再加入日治、清朝等。他很堅定地告訴反對的立委,「白色恐怖時期就是一段血淋淋的歷史,因為你們沒有過被害的經驗,所以不了解被害者家屬的心情,你們應該要了解別人的痛苦,才能夠真正面對白色恐怖是什麼」。李遠部長說,雖然條例尚未通過,但文化部已開放民間申請,先設立「具有轉型正義意義的場所」,期盼讓大家一起瞭解、面對白色恐怖真相。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於2015年設立的「人權紀念碑」,以水池營造寧靜氣氛,紀念碑以鐵製斜板為基礎,將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姓名及受難年代刻錄於錄名石塊上。由於政治受難前輩對於人權紀念碑更新多所期待,且隨著近年更多檔案及受難者資料釋出,雖然因史料取得及查證上困難,致有許多待查證名單未錄名。而在2024年由錄名審查委員會確認更新刻錄名單,由原有8,079位增加至12,060位。本次紀念碑整修,除錄名、空間增加、石塊固定改善外;另增設紀念碑查詢系統,以查詢錄名石塊的位置,並與「國家人權記憶庫」連結,讓各界得以查找威權統治時期政治案件的「人物、事件、空間、文物、史料、口述紀錄」6大主題資料,進一步瞭解政治受難者的生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