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響應世界氣喘日 讓氣喘吸入治療更普及

2025-05-06 發佈 王芓諭 臺北
響應世界氣喘日 讓氣喘吸入治療更普及

響應世界氣喘日 讓氣喘吸入治療更普及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協同台灣胸腔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響應2025年世界氣喘日主題「讓氣喘吸入治療更普及」,公布全國10家醫院收案氣喘病人之治療與控制普查報告。調查結果也與2025年全球氣喘倡議組織最新治療指引相呼應「抗發炎治療」才是控制氣喘的根本之道。

 

氣喘本身就是慢性發炎,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統整國內10家醫院數據,針對中重度氣喘患者進行普查,合併使用緩解型吸入劑的病人在口服類固醇、急診及住院的使用與發生率,皆明顯高於接受抗發炎治療的病人。特別是在中度氣喘病人之中,前者的口服類固醇使用率更高出後者近三倍。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教授指出,短效緩解型吸入劑的治療應為急救使用,只能暫時擴張支氣管,真正控喘仍須以抗發炎為核心,從源頭控制,才能降低急診與住院等醫療負擔。

 

根據國際嚴重氣喘登錄計畫統計,臺灣嚴重型氣喘病人每年平均急性發作次數高達1.41次,有21.86%病人長期依賴口服類固醇,皆高於亞洲其他國家,而生物製劑使用率為34.11%,低於全球平均的48.76%。胸重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秘書長劉景隆醫師指出,依照國際指引建議,嚴重型氣喘應考慮加上生物製劑治療,可針對發炎因子進行精準控制,傳統口服類固醇若長期使用,則可能有骨質疏鬆、胃潰瘍甚至感染病菌的健康風險,應評估降低使用。

 

氣喘照護不僅關乎個人健康,更關乎環境責任。以抗發炎為核心治療策略,減少對短效緩解藥的依賴,不僅能穩定病情,更能降低碳排放。病人應落實規律回診與正確用藥,讓氣喘不再反覆發作,也為地球留下一口喘息的空間,實現健康與永續的雙贏願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