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天(10日)公布「健康臺灣青年」民意調查結果,發現臺灣18歲至40歲青年雖普遍認為健康素養各項指標「非常重要」,但實際行為落實率卻偏低,顯示認知與行為之間存在明顯落差。其中,「運動休閒」及「健康家庭與社區」兩向度的實踐表現最弱,值得社會各界重視。
「健康臺灣青年」民意調查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定義,將生理、心理與社會三面向延伸為六大健康素養向度,包括自我發展與情緒管理、人際互動與親密關係、營養健康、運動休閒、健康家庭與社區、疾病預防,共設30個細項,針對有效樣本數14,725人採取網路問卷。結果顯示青年對每個細項的重要性認同度皆超過九成,但實際認為「表現良好」的比例卻多數不到六成,六大向度的重要性與表現水準平均落差都超過三成。
此外,在人際與心理層面,可以看見不同世代面臨不同挑戰。18至22歲青年在自我情緒管理(17.9%)、尋求協助(16.7%)、性自我保護與性暴力辨識等面向,表現好的比例普遍低於兩成;35至40歲青年則在人際支持面臨困境,與伴侶建立關係(20.4%)、知心好友(19.6%)等比率也偏低,顯示中高齡青年可能面臨心理支持不足問題。
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表示,調查顯示青年在情緒管理、人際關係與社區參與等面向表現尤為不足,反映出當代青年常處於孤立無援的心理狀態,呼籲社會與學校必須重視青年身心與社會健康的全面發展,尤其現今少子化趨勢,孩子們的健康問題更需重視,強調「教育的本質即是生活」,健康的生活才是教育真正的核心目標,期望能透過強化政策的執行力,讓健康教育落實在日常生活。
民調小組召集人郭生玉指出,近年來政府持續重視心理健康輔導,衛福部自2024年起推動15歲至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教育部也在今年初提出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內容目標與步驟具體完善,是教育部歷年來最重視心理健康的計畫,不過建議需要有定期追蹤、考核及評估等配套措施,才能持續貫徹與落實良好的計畫成效。
對此次民調結果,講評人、臺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名譽教授晏涵文表示,健康教育與體育兩門課程對青少年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不應簡化為僅是運動時間或技能傳授,而是要培養學生對運動的興趣與技能,進而形成終身運動習慣,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決策能力,從而實現真正的健康行為改變,才能使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