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歷經6個月「許願池、公民咖啡館、專家平台、科技論壇」四部曲活動,廣納約570則來自全民與專家學者的建言,聚焦各界建言形塑42項關鍵議題,盤點出62項未來具體工作後,發表《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訂定2030年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濃度降至10 μg/m³(微克/每立方米)以下、2035年進一步降至8 μg/m³的目標,將引領臺灣空氣品質治理邁入全新里程碑。
環境部部長彭啓明指出,民眾最關心的不只是監測數字上的改善,更在乎生活周遭是否真正「有感」,這次白皮書便是從這樣的角度出發,以科學為本、民意為依歸,打造貼近人民的空品政策願景。
大氣環境司司長黃偉鳴指出,隨著PM2.5減量邊際效益逐漸遞減,空污治理已進入深水區,除了持續加大管制力度,更需結合淨零排放,未來白皮書在施政上將以兩大主軸推動:一是作為上位計畫的指引,二是納入空氣污染防制法及相關子法修正。
環境部指出,為回應民眾期許,白皮書共規劃四大核心章節,包括:「促進全民永續健康」、「精進污染改善重點」、「淨零共利減污」、「科技應用與公民參與」,逐一對應當前臺灣空污治理的挑戰與契機。在健康章節中,不僅聚焦兒少與敏弱族群空氣權,也將室內空品管理納為政策核心;而在污染治理方面,特別強調交通與生活逸散污染的減量,回應許願池中最多民眾關注的議題。
政策工具上,白皮書指出導入人工智慧管理、大數據分析及科技監控等技術手段,精進不法查緝與污染改善,同時環境部也設立「空氣品質監測與預報中心」,透過推動多元資訊平台、環境互動資訊等機制,拉近民眾與空氣品質的距離,同時培育下一代空污防制人才,強化人力資本永續性。
此外,為連結2050淨零政策,白皮書也特別針對運輸、能源、住商、農業等部門提出減污與減碳共利方向,包括提升電動車普及率、港口岸電建置、推動建築節能與低碳工法、發展空氣品質植生淨化等,從源頭打造低污染生活型態,體現綠色轉型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