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2025 EMI Horizons論壇 5國家專學者啟動雙語高教對話

2025-05-20 發佈 曾鈺羢 臺北
2025 EMI Horizons論壇在台灣大學舉行。(臺大提供)

2025 EMI Horizons論壇在台灣大學舉行。(臺大提供)

 

由教育部指導、臺灣大學雙語教育中心主辦的「2025 EMI Horizon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head」論壇,5月17至18日在臺大舉行。論壇邀集新加坡、日本、韓國、英國及臺灣各大學與機構代表,2天內深入探討 EMI(英語授課)的挑戰、契機與實踐,吸引上百位校內外教育工作者與學者共襄盛舉。

 

臺大校長陳文章致詞時指出,EMI並非語言替代,而是1場以學生學習為核心的教學文化變革,與世界展開對話的展望。臺大推動「未來大學」願景,致力於建構開放、多語與跨域融合的學習場域,而 EMI 正是連結本地學習與全球視野的關鍵途徑。

 

專題演講邀請3位來自不同層面的學者發表專題演說。前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以「Unpacking 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為題,深入剖析EMI背後的教育價值與本質,更提倡全球素養(Global Competence)對於培育全球公民意識的價值。臺大副校長丁詩同則從執行端的視角分享臺大在人才培育與教學設計上的雙語實踐路徑,善用策略思考找到「支點」發揮槓桿效果,整合與導入更多校內外資源來創造多贏局面。Fulbright Taiwan 執行長那原道(Randall Nadeau)則提供行動導向的視角,呼籲建立具備支持性的語言課程、EMI教學環境,以提升教學與學習的整體韌性及永續性。三位不約而同的強調實施EMI能引導教學者反思如何為自身的教學內容「去蕪存菁」,激發更好的教學成效。

 

論壇首日4場主題講座聚焦EMI理論、實務與創新。從EMI課程品質的建立、領域學術英語課程(ESAP)的評量-教學-研究、TA角色的重新定位與能力建構,乃至實地模擬互動式EMI教室的實作體驗,都展現出臺灣EMI教學現場的多元動能。

 

第二天上午的特別場次由Fulbright Taiwan針對臺灣 EMI 推動現況進行系統性整理,聚焦關鍵困境與潛在突破點。國際案例分享中,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與九州大學的學者,不僅展示課程設計與跨域教學成果,也忠實反映語言門檻及教師適應的挑戰,突顯EMI實施應回應在地語境與文化土壤。

 

圓桌論壇圍繞「EMI Practice and Benchmarking」主題,邀請韓國首爾大學、日本九州大學及臺灣4所雙語標竿大學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成功大學、中山大學代表進行深度對談。與談者提到EMI推動的初衷並非獨尊英語或只求教學「英語化」,而是期待創造更多跨文化及跨領域的對話,同時審視社會環境,促進對彼此的相互了解及合作,達到真正的全球在地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