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為臺灣特有亞種,同時也是政府公告的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為深入了解穿山甲的獨特生活並提供具體保育建議,在國科會、農業部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支持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孫敬閔助理教授研究團隊建立社區通報機制,搭配無線電追蹤網絡,公私協力揭示穿山甲的活動範圍、族群數量與繁殖狀況,更首度評估穿山甲斷尾後繁殖後代的能力,及其育幼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
國科會表示,屏科大研究團隊,分析穿山甲的食性組成與季節變化,進一步釐清牠們與白蟻、植物枯落物之間的食物網關係,藉此發展出更符合臺灣環境的保育模式,並推動與生態產業的結合。期望透過臺灣物種的保育經驗,將模式擴展至全國,進一步守護淺山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放眼全球,穿山甲因受到非法盜獵與中藥材需求影響,族群數量大幅減少甚至在部分地區消失。雖然臺灣近年保育有成,穿山甲數量相對穩定,但由於棲地多分布於靠近人類聚落的淺山區域,仍面臨流浪犬攻擊、棲地破壞等多重威脅。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過去十年的統計顯示,七成以上的受傷個體是因犬隻攻擊所致,常見斷尾傷勢,不僅影響移動能力,也連帶降低育幼成功率。
國科會說明,本研究依據「臺灣穿山甲保育行動計畫」,選定高雄市淺山地區開展生態與社區保育研究,並拍攝紀錄片記錄研究歷程。團隊曾捕捉到全球首筆野外穿山甲哺育影像,吸引BBC來臺拍攝報導。另方面,臺北市立動物園將穿山甲送往德國萊比錫動物園及捷克布拉格動物園,進行域外保育與國際合作,讓臺灣的保育努力被世界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