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2016年底正式啟動「國家鐵道博物館」計畫的原臺北機廠,歷經9年的古蹟修復再利用各項軟硬體整備後,即將於7月31日第一階段開館。
文化部指出,第一階段開放空間包含柴電工場、總辦公室、技工養成所、材料試驗所、大禮堂及澡堂等6處古蹟建築,規劃〈動力.火車-柴電工場〉、〈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氤氳時代-員工澡堂〉3個常設展;〈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無限的火車情-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打開!組立工場〉3個特展;〈總辦公室〉、〈大禮堂的職工生活〉2個現地展;以及特地為孩子們設計的「親子空間」。期盼藉由古蹟修復及展覽,讓大家看見當年擔負臺灣發展的火車維修核心區、職工生活,以及鐵道所乘載的珍貴文化與記憶。
同時,貫穿園區南北長達335公尺的南北通道,也將併隨第一階段開館開放行人通行,提供串聯市民大道與基隆路的步道機能,期盼加強周邊生活機能連結,也讓觀眾可以貼近觀賞園區的古蹟建築群,沿途眺望不同造型的工廠屋頂天際線變化。
文化部部長李遠也趁著檢視各項整備工作時率先開箱亮點展區,包括車輛維修重心的柴電工場、仿真職工便當,及曾被他撕毀卻意外救回捐給鐵博,如今完整復原成為展覽重要物件的手稿〈黃牛慢走,火車快飛〉。
李遠部長提到,由文化部主責鐵博的籌設,代表臺北機廠不僅保存修復鐵道的重要歷史,也是修復臺灣珍貴文化資產,並且保存全體國民記憶的重要場域,期許鐵博在開館前完備各項準備工作,將努力的成果具體呈現於國人及世界眼前。
李遠也特別以爺爺的角度「檢查」親子空間的積木火車及活動空間,提醒鐵博應致力全齡觀眾的服務,並推出多元選擇的體驗行程,為國內外觀眾呈現最完善的籌備成果及服務。
文化部表示,各項精彩展覽及「彩蛋級活動」將陸續公布,可持續關注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官網及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