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基隆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收藏的全國第一尾大型鬼蝠魟標本,自今年 1 月 15 日經主管機關核准公開於主題館5樓展出以來,已吸引大批民眾前來朝聖。這件身列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Endangered)」等級的珍稀標本,不僅是海科館的明星展品,更象徵海洋生物保育的重要里程碑。
海科館表示,由於近期天氣炎熱乾燥,暱稱「蝠妹」的標本表皮出現裂痕。為延長其保存年限並維持完整性,海科館7 月 17 日啟動為期一整天的公開維護作業,邀請民眾近距離見證專業修復流程,深入了解標本保護工作的繁複與精細。
修復團隊說明,「蝠妹」仍保有倒鉤狀盾鱗,無法使用一般擦拭方式清潔,只能透過高壓空氣與吸塵器除塵。雖理想狀態應置於恆溫恆濕空間保存,但考量其教育與展示價值,標本長期陳列於常溫開放場域,需定期進行除塵與維護。本次修復聚焦於裂縫加固與補色,團隊使用防黴矽利康、原色塗料及補土材料,仔細處理每一處損傷,確保標本重現原有生物學與藝術價值。
海科館館長王明源表示,鬼蝠魟標本的保護是一場長期挑戰,更是我們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守護承諾的縮影。透過公開修復,民眾得以一窺科學與匠心並行的修護過程,進一步認識標本背後的故事與保育意義。未來,海科館將每週更新維護進度並安排專業導覽,帶領參觀者深入了解鬼蝠魟的生態知識、標本製作與維護技術,共同為海洋生命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