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臺灣近代藝術家黃土水將他在創作的《少女》胸像雕刻,捐贈給母校臺北市太平國小。百年後,在藝術界人士、學校校友和校方的共同努力下,花了三年的時間籌備成立太平國小博物館及「黃土水藝術家專室」,讓藏身校園內的珍貴之作重現於大眾面前,並象徵臺北市在推動藝術教育與文化傳承上的里程碑。
太平國小表示,博物館核心館藏《少女》胸像,是臺灣近代雕塑先驅黃土水在1920年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時,贈予母校「大稻埕第一公學校」(創校於1898年,今名為臺北市太平國小)的代表作品。三年前,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美術館創辦人林曼麗教授與校友駱錦明先生共同發起,回應學校與校友會「就地保存《少女》胸像」的期盼,集結學校師生、校友、博物館專業人員、企業界與社區力量,共同推動博物館建置計畫,打造兼具「專業性」、「公共性」與「教育性」的新型態校園博物館。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美術館創辦人林曼麗教授表示,藝術家黃土水是太平國小的校友,他在1915年前往日本留學攻讀藝術, 1920年將他的畢業製作《少女》胸像雕塑捐贈給母校。她並指出,黃土水是臺灣相當偉大且天才型的藝術家,他希望能推動臺灣的藝術教育,增進學弟妹們的美學素養,所以這件作品不是送給國家或是美術館,而是送到小學,這份心意令人感動。
太平國小校長陳智蕾表示,博物館籌備期間,學校即推動「博物館課程」,透過導覽課程、互動教學及策展參與,讓學生在博物館正式開館前就已深度參與學習歷程。學校的「博物館櫥窗」展示歷史文物,並結合大稻埕重要歷史景點進行導覽教學,黃土水的創作與生平也一直是藝文課程的一部分。因此,博物館成立後,學校將持續培養學生成為導覽員,介紹黃土水的作品與校園文化。
陳智蕾校長指出,太平國小博物館「黃土水與孩子們」特展預計展出至明年1月底,未來也將與北師美術館合作,以郭雪湖的《南街殷賑》為主題策展,延伸至大稻埕的商業文化與歷史脈絡,幫助學生了解大稻埕的歷史背景,深化在地認同。陳智蕾校長並期許,太平國小博物館能成為大稻埕的新亮點,不僅是學校的學習空間,更能延伸至社區,與在地連結,吸引更多外國朋友藉由博物館認識臺灣與大稻埕,這也是博物館積極努力的目標之一。
太平國小博物館目前採預約制,暑假期間的每週二、四、六可預約參觀,相關訊息可上臺北市太平國小博物館官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