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和平區南勢里展開一場跨世代共學的夏日行動,和平國中7至8年級學生連續三天,走出教室、手持智慧型手機,深入社區街巷,用鏡頭發掘社區新風景、連結代間情感。
在臺中市政府「社區發展培力補助計畫」支持下,這場別開生面的活動,由學校輔導室協調聯繫並親自帶隊,讓孩子們在暑假中走入南勢社區日照據點,不僅學習手機攝影技巧,如構圖、光影運用與主題捕捉,更藉由實地走拍,陪伴長者互動交流。
第二天上午,陽光灑落南勢社區街角與巷弄,學生與長輩們一組組出發,有的蹲在石階邊拍花草、有的抬頭捕捉陽光灑落老屋的角度。某一組學生正教阿嬤使用手機對焦,只見阿嬤微笑著說:「哎呦,我以前拿相機都不會對焦,現在手機還可以點一下就好了喔?」學生一邊耐心教導,一邊鼓勵說:「對啊阿嬤,您這張拍得超穩,笑得也超自然,我幫您調個光,整個更亮了!」
另一位學生牽著阿公的手走進一條小巷,說道:「阿公,這條巷子有特別的回憶嗎?」阿公眼神一亮,指著牆上的斑駁紅磚說:「我小時候就在這牆邊踢毽子,這面牆啊,五十年沒變了。」學生立刻舉起手機,捕捉這歷史與故事交錯的瞬間。講師在欣賞學生作品時讚歎連連:「創意十足!」孩子們捕捉到長輩燦爛的笑容、社區巷弄裡靜靜守候的貓咪、以及老屋牆面上的歲月痕跡。每一張作品都不僅是技術展現,更是一段動人的在地故事。
活動尾聲,學生們舉辦成果展覽,展示三日來的拍攝成果海報,並親手將象徵祝福與關懷的白米贈與社區長者。這場溫馨的「贈米儀式」,傳遞出分享、感恩、敬老的美好情誼,讓長輩們深受感動,臉上洋溢著驕傲與欣慰。「我從來沒想過,我的笑容也可以這麼美。」一位長輩感動地看著孩子拍攝的照片說道。而學生則說:「以前我們都覺得社區很普通,現在才知道這裡藏著好多故事。」
透過此次青銀共學的實踐,學生們理解到:共學不只是口號,更是一份對文化傳承、對人與土地的責任與情感。這個夏天,在南勢社區的陽光與笑聲中,他們用鏡頭紀錄社區的美、用行動傳遞溫暖,為青春寫下難忘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