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探究北極河海對流 北市龍門國中學生獲全國科展2大獎

2025-08-15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北市龍門國中學生以《北極地區河口水體自然對流現象之實驗探討》作品勇奪第65屆全國科展雙料大獎

北市龍門國中學生以《北極地區河口水體自然對流現象之實驗探討》作品勇奪第65屆全國科展雙料大獎

臺北市龍門國中學生盧羿涵、楊宜臻、葉于裴組成研究團隊,以《北極地區河口水體自然對流現象之實驗探討》作品,勇奪第65屆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地球科學類組第一名」及「探究精神獎」雙項殊榮。這項研究也獲得評審青睞,肯定她們的作品具備獨立思考、實作驗證與資料詮釋等多項核心科學素養。

 

研究靈感來自盧羿涵參與「勇闖北極」計畫,前往北極研究基地,觀察全球暖化所導致冰川消融情形。盧羿涵表示,在冰川下游採樣時,意外發現水面有類似棉絮的泥沙團緩慢漂向海面,水質卻仍清澈。她隨即採集水樣,由科學團隊協助帶回臺灣,與老師及同學討論後決定設計實驗還原現場情境。

 

實驗中,團隊以鹽水模擬海水、淡水模擬河水,將泥沙投入後重現泥沙上浮現象,最後確認成因是一種稱為「雨流」的特殊流動結構。楊宜臻指出,他們依粒徑分析結果選取與北極樣本相近的泥沙,模擬單點與多點雨流,並探討影響其形成的因素。

 

葉于裴分享,實驗過程需克服器材架設及鹽水濃度控制等挑戰,後來購買鹽度計確保數據精準,實驗失敗時也反覆重做調整。

 

團隊對此次獲獎感到驚喜,盧羿涵表示,相關文獻極少,但隨著全球暖化加劇,冰川融化將更頻繁,這樣雨流現象也可能增加,未來希望持續研究以累積更有價值的成果。

 

龍門國中表示,這項研究突破傳統教科書視角,學生透過實驗模擬觀察河口水體的流動型態,進一步建立影像數據與模型分析連結,不僅具備高度教育推廣潛力,更可作為極地環境變遷教學的範例 。指導老師陳英杰表示,學生團隊不但願意花很多時間做實驗,自主探究的精神更值得鼓勵。

相關新聞